修舊如舊的京西大院、貨真價實的老物件、與非遺緊密關聯的日常——如果想打開京西生活的「記憶匣子」,你可以去五里坨。
1
是老物件,是舊時光
石景山區西北部,青瓦覆蓋的院落在樓宇間分外顯眼——五里坨民俗陳列館坐落於此。
「想家了就來館裡看看」
極具時代特色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品、商業用具等被放置於各展室。
館內有一面滿是舊門牌的「紅牆」。五里坨后街、五里坨車站路等門牌號背後的斑駁記憶,在這鋪開。
/////////
許多陳列品都是五里坨拆遷居民的捐贈。他們說這麼多老物件留下來真不容易,「以後想家了就來館裡看看」。
機械式撥盤電話、年代感滿滿的 BP機
「情境化」觀覽
三色燈柱、老式理髮椅、波浪卷、手推剪——置身於舊時的理髮店情境,能直觀地感受生活變遷。
可觸摸的「時光」
為一件商品排長隊的年代,你還記得嗎?
帶上白袖套、撥弄木質算盤——在供銷社的場景中,特有的時代記憶翻湧而出。
偶遇「白紙坊太獅」
在五里坨,「非遺」不是陳述性的文字,不是疏離的觀覽,而是與鮮活個體的密切連結。
2
你可能偶遇訓練中的女子舞獅隊。在新時代,「傳男不傳女」的桎梏被打破,非遺步入街坊日常。
舞獅隊的成員,很多是石景山的居民。烈日下刻苦訓練的她們,洋溢著無關年齡的精氣神。
/////////
談及獅舞,「白紙坊太獅」的第七代傳承人楊敬偉老師,分享「人獅合一」的舞獅要義,也感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有望、傳承卻難。
3
院子裡的石榴,紅了
陳列館藏著兩段大院記憶。栽滿果樹綠植的院落,則講述著四季有序、萬物有時。
兩段大院記憶
五里坨民俗館由兩座院落整合而成。一是原址修復王家大院、二是從黑石頭山上遷建的錢家大院。
院內留存的古牆
修葺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將老磚老料、磚雕、椽子、門窗、石條等建築材料充分利用起來,最大程度地還原老院子的歷史風貌。
是民居綠,不是皇城紅
留心觀察,你會發現院子裡的一大特色,是代表普通百姓家的綠色門窗。
褪色、銹跡等飽經風霜的痕跡,被悉數保留。
感知四時之序
石榴、海棠、柿子、無花果、棗......透過院內的果樹,感知鮮明的季節更替。
在五里坨民俗陳列館,不同的碎片串聯起京西生活的過去與現在。有關文化的記憶,也在期待著一個「回眸」。
來源:石景山區融媒體中心
策劃、製作: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