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沈復都曾是「熊孩子」,作家筆下的兒時是不是你我的童年?

2020-01-04     心田花開學校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描述作家童年趣事的課文,筆觸生動活潑,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對於已經長大的人來說,是永遠回不去的時光,但是童年的美好回憶永存心間。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作家的文字看「童年」,也是在懷念自己的童年。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那些課文背後的故事,看看作家們的「熊孩子」時光~


01 《童趣》


還記得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上學過的《童趣》嗎?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沈復《童趣》


讀罷這篇文章,我真心覺得覺得沈復小時候的想像力實在豐富有趣,幾隻蚊子,幾隻昆蟲就能玩得不亦樂乎。

夏天,他把蚊子關在蚊帳里,慢慢地用煙「熏」,煙霧中的蚊子無處可竄,被折磨得夠嗆,然而他卻把它們想像成騰雲駕霧的白鶴,高興地連連拍手叫好。

白天,他又聚精會神地蹲在草叢邊觀察小昆蟲,把它們想像成野獸。

正當他津津有味地看著兩隻蟲子決鬥時,一個龐然大物(蛤蟆)跳出來一口吃掉了它們,嚇得他「呀」的驚聲尖叫跳了起來。

由於蛤蟆干擾了小沈復玩樂的興致,便惹來了他十幾鞭的酷刑「報復」,最後還被驅逐出院,可憐的蛤蟆填飽了肚子,卻天降「災禍」。

被破壞了心情一定要「泄憤報復」回去,小沈復鞭打蛤蟆的形象實屬「熊孩子」,既有執著於玩樂的乖張氣焰,又有孩童般的單純稚氣。

回憶起過去的時代,相信許多人小時候也經常與植物昆蟲為伴,在大自然中找到了遊玩的樂趣吧。

大自然是孩童們最美的樂園,除了沈復,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也離不開自然。


0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一說到魯迅先生,大家的第一印象便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先進的革命鬥士」,這些稱號頓時令人肅然起敬。

魯迅、沈復都曾是「熊孩子」,作家筆下的兒時是不是你我的童年?

從小到大的語文課,凡學過他的文章都知道「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意思是說他的許多文章都比較隱晦難懂,不易理解。

其實除了針砭時弊,嚴肅認真的形象,魯迅先生也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人,從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便可了解一二。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在百草園裡,小魯迅翻磚倒瓦,四處尋找昆蟲,拿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樑,逗弄玩耍。

又聽說何首烏長得像人,便興沖沖地連根拔起來查看,因此弄壞了園裡的泥牆根。

要是百草園的主人知道自家園子被一個「熊孩子」毀成這樣,想必一定不會輕饒了他。

百草園是小魯迅的樂園,夏天聽長媽媽講關於園子裡美女蛇的故事,冬天在園內堆雪人,捕麻雀。

在這裡,他有著一段快樂的童年時光,可是「好景不長」,不久他就被送去上了書塾。

你以為上了學堂的小魯迅就會乖乖聽話,認真聽課嗎?那就大錯特錯了。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裡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人個人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


——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的老先生質樸博學,但教學方式古板迂腐,難以提起孩子們的讀書興趣,特別是愛玩樂的小魯迅。

折臘梅、捉蒼蠅,於是他在書屋的後園又找到了一片遊玩的天地。

上課時,他也不安分,喜歡在書上塗塗畫畫,見到這樣的小魯迅,回想起我們自己以前上課不認真的時候,大概也干過這樣的事吧。

不愛學習,淘氣貪玩,想不到即便是文學大家,小時候也是如此的「熊」!


03《城南舊事》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回憶了在家鄉紹興的童年往事,而另一位女性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便是以一個小女孩的眼光,給我們展現了舊時老北京的社會風貌,表達了她對於童年的懷念與告別之情。

生活在北京城南的6歲小女孩林英子,活潑可愛,善良單純。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牆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里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宋媽過來撣窗台,撣桌子,隨著雞毛撣子的舞動,那道陽光里的塵埃加多了,飛舞得更熱鬧了,我趕忙拉起被來蒙住臉,是怕塵埃把我嗆得咳嗽。


宋媽的雞毛撣子輪到來撣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稜稜角角她都撣到了,撣子把兒碰在床欄上,格格地響,我想罵她,但她倒先說話了:


「還沒睡夠哪!」說著,她把我的被大掀開來,我穿著絨褂褲的身體整個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兩個噴嚏。她強迫我起來,給我穿衣服。印花斜紋布的棉襖棉褲,都是新做的,棉褲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裡,就知道那棉花夠多厚了。


惠安館的瘋子我看見過好幾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者媽就趕快捏緊我的手,輕輕說:「瘋子!」我們就擦著牆邊走過去,我再張望一下,她們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實那瘋子還不就是一個梳著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她總是倚著門牆站著,看過路的人。


——節選自林海音《城南舊事》

她常常與呆立在胡同口的「瘋」女人秀貞成為了朋友,並幫助她一起尋找丟失的女兒。

後來她在家附近的荒園中又認識了一位「小偷」,然而這兩位朋友最後一個被火車壓死,一個被警察抓走,以不同的方式離開了她。

在大人的眼裡,可能會認為這小姑娘膽子太大了,竟然敢與瘋子、小偷做朋友。

其實不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兩個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會成為瘋子,小偷。

作品中純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英子,也讓我們成年人了解到孩子的世界,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但同時,小英子又是幸運的,她生活在新舊交替時期的新式家庭里,否則,她的行為一定會被認為不符合「大家閨秀」的傳統社會典範。

然而出於安全因素考慮,小英子結識陌生人也的確不是一般的「熊」。

童年時期,快樂總是簡單容易的,孩子的世界也是充滿著生機活力。

我很喜歡一位作家的作品——桑格格的《小時候》,雖然寫的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經歷中各種零散的小故事,但語言輕快活潑,洋溢著作者的童心童趣。

作家們將自己的美好童年記錄下來,常常能打動讀者們的心。

儘管我們每一代人童年生活的環境不一,但對於童年時期的經歷體驗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影響深遠的部分。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離童年快樂的事物越來越遠,回過頭來,發現也漸漸丟失了對萬事萬物如初的童心。

正如《城南舊事》中英子最終說道:「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我們阻擋不了時光的流逝,除了懷念童年,在面對下一代時,都應努力保護好孩子們美好的童年童心,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樂趣,真正感知到生活的滋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2G9eG8BMH2_cNUgkn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