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40餘年來,他啃讀晦澀難懂的歷史典籍,累計完成了近千萬字的巨著。
患眼疾十餘載,他與學生互幫互助,在科研的路上薪火相傳,他就是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劉建臻教授。
視力越來越差
「我現在走路的時候經常低著頭」
1982年,劉建臻進入大學歷史專業學習,研究興趣是歷史文獻學。
這是一份極其單調枯燥的工作,成果產出周期也很長。歷史典籍浩如煙海,為了吃透這些資料,劉建臻大半生時間都奔跑在圖書館和檔案館,經常一待就是一天。
他要查閱的古籍多是善本,圖書館一般不會提供紙質文本,而是製成縮微膠捲,或者掃描進電腦供人摘抄,讀者常常要整天盯著閱讀機或電腦螢幕。
「九十年代的老式電腦螢幕還會一閃一閃,很難分辨古籍上的文字。害怕出錯,一本古籍,我會反反覆復對著電腦核對好幾次。」
雖然條件艱苦,只要能獲得有用資料,劉建臻都會仔細鑽研,但經年累月地盯著電腦螢幕,對他的眼睛造成了極大傷害,視力也越來越差。
近十多年來,劉建臻的眼睛已經模糊到看不清對面走過來的人。
待在強光下超過10分鐘,他就會淚流不止,痛如針扎。「我現在走路的時候經常低著頭。」
常揣眼鏡、墨鏡和放大鏡
在劉建臻的口袋裡,經常揣著眼鏡、墨鏡和放大鏡。
平時備著眼鏡,用電腦時戴上墨鏡,研讀古籍時又拿起放大鏡。
他的課常常「一票難求」
十餘年來,劉建臻長期擔任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10餘門課程的教學工作。
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和隸書,他如數家珍,常常一黑板一黑板地工整書寫出來。
線上授課時,螢幕看久了,他常常在課間的時候用冰袋敷眼緩解壓力,甚至在醫院治療眼疾期間仍堅持審閱學生的論文,並指導學生學業。
300餘名學生接力
成為劉建臻的「眼睛」
「劉老師,這個課件我們給您插入圖片」
「劉老師,我們把您的古籍圖片放大複印了」
……
劉建臻的身邊總圍繞著很多這樣的同學,自發參與到他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們就像劉建臻的「另一雙眼睛」。
不少古籍特別是縮印的文本字跡很小、難以看清,學生們會主動幫忙分辨、抄錄,一一勘誤。
近十年來,300餘名學生接力成為劉建臻的「眼睛」。劉建臻的抽屜里有一個小本子,他默默地記錄著每一個幫助過他的學生。
「整理材料的過程對學生也是一種學習提升的過程。」學院老師陶金沙介紹說,更難得的是,不少畢業的學生也會將工作中收集到的古籍資料寄給劉建臻。
他們會惦記著,尋找字跡放大、圖片清晰的古籍材料,遇到後立刻寄送給老師。
劉建臻說,他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除了開展古籍整理研究外,就是努力讓更多的古籍走入大眾的視野,讓更多年輕人對歷史文獻感興趣,加入到古籍整理隊伍中來。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王朵 責任編輯:張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