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寧丨觀門街小學(三十)

2024-09-15     博物館世界

老西寧|觀門街小學

探尋古城的遺蹟民風

感受河湟故土的蒼涼

追尋漸漸遠去的歷史

西寧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地處壯麗的達板山和拉脊山兩條巨龍之間,在數千年的青海文明史上,一直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我們的先民們在這兒與大自然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創造了像上孫家寨、沈那、卡約那樣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它所表現出的自身價值,將永遠在中華文明史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讓我們從舊街巷名、寺院尋蹤、村莊堡寨到舊校追憶、歷史名人、滄桑留跡全方面感知西寧這座古城的歷史發展淵源和自然人文形成的文化必然性。

舊校追憶

西寧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西寧城鄉和全國各地一樣,自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辦新式教育以後,當時由於缺乏公共設施,條件困難,往往多以廟宇祠堂屋舍作為教室,紛紛設立學校。

觀門街小學

西寧市觀門街小學現在的校址是原來的統領寺(原名昭忠祠)。觀門街小學原來確實在廣福觀,名實相符,後與西寧市第一中學對調校址,才遷往統領寺。說起統領寺,還的從劉錦棠說起。在清末同治年間的社會動亂中,清軍北路統帥劉松山在攻打寧夏金積堡時喪身,劉松山之侄劉錦棠被欽差大臣左宗棠以三品卿銜,任命為北路統帥,陣前戴孝掛職。同治十一年,劉錦棠在今平安地區經50餘戰,歷時兩月多攻占西寧。後在西寧辦事大臣豫師等的舉薦下,湘軍統領劉錦棠因「敏銳善戰,謀勇兼優」,被任命為分巡撫治西寧道。劉錦棠坐鎮西寧後,為紀念其叔劉松山及歷次戰鬥中喪生的湘軍士卒,以「昭國典,勵忠節」,1872年就在西寧后街(今興隆巷)籌建祠堂。同治十三年祠堂建成,定名「昭忠祠」,因是湘軍統領劉錦棠所籌建,老百姓俗稱其為「統領寺」。開辦新式教育以後,青海省立女子師範學校曾在這裡設立,幾經變遷,1958年8月,定名為西寧第一中學。後與東側的觀門街小學對調校址,觀門街小學遷入「統領寺」。

西寧這座城承載著「懷舊」情懷

「懷舊」不僅因為一座城市擁有深厚底蘊

更是為了沉澱情感,確立文化歸屬感

「懷舊」讓光陰里的西寧更具魅力

而未來的西寧希望無限、高颺可期!

內容:《老西寧

圖片來源:百度

往期回顧

供稿:社會教育部(張麗)

編輯:信息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0436f6ffceb0c2b5e5cf922e9a44d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