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宅在家裡買買買,你更應該做的是扔扔扔

2020-02-25     宸冰讀書



風雨同行,相約守望,歡迎收聽宸冰閱讀聯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帶來的「以閱讀溫暖陪伴」第18期特別節目。

朋友圈裡曬美食的朋友突然多了起來,很多人調侃說把幾年都沒做的家務和飯都做了,我也是,之前其實也蠻熱衷於研究美食的,工作一忙就顧不上了,這段時間倒是又重新撿了起來,還做了幾道非常成功的菜,頗有成就感。


這也讓我不禁開始反思,平常到底有沒有可能兼顧工作與生活呢?繁忙疲憊的時光中就真的不能想辦法按下暫停鍵嗎?能給我們幸福愉快感受的除了工作業績為什麼就不能是做了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在陽光下晾曬衣服,耐心的給花澆水擦葉,放點音樂伸懶腰深呼吸,安安靜靜的喝杯茶呢?疫情把我們封閉在家中,也許是時候好好想想我們生活的加減法了!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文章節選自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的《極簡生活:簡而美地活》。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被肉眼看不到的壓迫感逼得喘不過氣來,過得非常不舒心。抑或者說,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已然麻木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生活中的「事物」太多了。要做的事情太多,心裡難免煩躁。

家裡的東西太多,總也收拾不幹凈,房間自然就顯得擁擠了。

要花錢的地方多,成天擔心錢不夠花。

人際關係上的煩心事太多,身心俱疲……

曾經的我也是如此。那時,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瑣事牽著鼻子走,什麼都不捨得扔,這也想做,那也想干……我一心想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好人」,卻搞得自己疲憊不堪。

經歷過人生起伏之後,我才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態。因為我意識到,人生苦短,必須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而「化簡為繁」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在作者有川真由美看來,現代女性最需要的是「以自己的幸福為主軸,有取有舍」的價值標準。為了打造出穩固不動搖的標準,她請大家牢記下面3個基本點:

「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舒心的事」放在首位

不要攀比,按自己的步調,走自己的路

別考慮「應該做什麼」,而是思考「想做什麼」

努力向這3個基本點靠攏,用在無謂事物上的時間就會逐漸減少,用在自己身上的精力,以及提升自身潛力的時間則會相應增加。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既然宅在家,那麼咱們就先從清理東西開始吧。書中給了很多的建議和指導,我選一些分享給大家:


家裡東西越來越多,那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我們在不斷用「收入」「東西」。要是只進不出,東西當然會多起來。雜物就跟贅肉一樣,一年比一年多,把我們牢牢困住,害得我們動彈不得……


「為什麼不扔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有沒有快感」上。人只會做「有快感」的事。「得到東西」,就能帶來一定的快感,讓人高興起來。這種快感具有極大的威力,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為了享受這種快感,才會去買不必要的東西。反之,「扔東西」常會帶來一定的「痛感」。這種痛感的根源,就是對未來的擔憂(「也許哪天會用到……」),或是對過往的執著(「好容易買回來的……」)。說白了就是「對失去的恐懼」。

但是我在不知不覺中,品嘗到了「扔」這個行為帶來的「快感」。「扔」,怎麼會帶來快感呢?因為我意識到,「扔」就等於「我不用再為這個東西操心了」。打開衣櫥,把不穿的衣服統統拿出來。把名字跟長相已經對不上號的人請出名片本。把一大摞書搬出家門。在完成這些動作的瞬間,我總能體會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爽快感。

有人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如果你只能再活幾個月,你想在死前做些什麼?」很多人回答——


「我會拜訪幫助過我的人,親口向他們道謝」

「我想去旅行」

「我想吃很多好吃的」……

也有不少人回答,「我想把生活『收拾乾淨』。」


此處的「收拾乾淨」,並不是「整理房間」的意思,而是「把自己的東西清零」。要是把這些事丟給親朋好友去做,會讓他們產生莫大的痛苦。畢竟,誰都不捨得扔掉至親的遺物。世事難料。想做什麼,就立刻動手。真到了最後關頭,就把一切都收拾乾淨吧。為了應對人生的種種變故,確保自己「身輕如燕」也是相當必要的。


如何判斷一樣東西該不該扔呢?

我的判斷標準可以總結成一句話——「現在不需要的東西立刻就扔」。要享受「當下」,就不能把太多的精力耗費在屬於「過去」與「未來」的東西上。

我的判斷標準則建立在時間軸上,簡單明了——現在需要的東西就留著,其他的統統扔掉。不過「需要」「使用頻率」之間不能完全畫上等號。有些東西的使用頻率很低,但「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用到」,比如運動用品、旅行用品、消耗品的囤貨等等。還有一些則是「需要永久保留的東西」,好比寶貴的照片、合同、防災用品等等。如果你能確定某件物品屬於這兩個類別,那就把它留下來吧。


拿不准主意的時候,不妨開動腦筋想一想,「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屬於過去的東西」要扔掉長時間不使用的東西,就是「屬於過去的東西」。很多人之所以保留沒有用武之地的東西,是因為他們覺得「我以後說不定會用」。無奈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除非你痛下決心要改變自己,否則你的行為模式絕不會有任何變化。


「不捨得扔」,換個角度看就是「抓著過去不放」。常有人擔心丟棄物品就是變相拋棄自己的價值。殊不知它們帶來的經驗與回憶,早已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驗和回憶都到手了,夫復何求啊?


「屬於遙遠未來的東西」也要扔掉

「等我有時間了,就能看這本書了」

「等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大盤子」

「等我出門旅遊的時候,這些化妝品小樣就能派上用場了」……


其實,我們永遠都「等」不到這樣的時刻。也許有人會想:「要是現在扔了,萬一哪天要用,不得後悔死啊!」別擔心,要不了多久,你就會忘記這些東西的存在。



坐視「未來」占領「現在」的空間,才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對未來的擔憂,其實是「對自己想像出來的假定狀態的擔憂」。

我們無須為未來憂心忡忡。只要腳踏實地過好「現在」,「未來」就一定會以最佳的狀態呈現在你面前。

到時候,再根據實際情況準備合適的物品就行了。屬於「過去」「未來」的東西,還是痛痛快快丟進垃圾桶吧!

如何養成清理的習慣,作者也給出了建議就是:」郵件要在5分鐘內整理分類「「任何東西超過一定數量了就扔掉」「設定「整理日」等等,另外我們都有一些雖然它沒什麼用,但我就是不捨得扔」的東西,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可以「送人」「拍照」」廢物利用」。


千萬不能忘了,東西的存在價值在於它如何被使用。其實只要我們簡單的開始,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主播宸冰

北京讀書形象大使、金牌閱讀推廣人;2017北京好人、2018北京榜樣、朝陽榜樣特別獎、全國婦聯智庫專家、首都職工素質工程讀書導師、北京市女大學生創業導師;宸冰閱讀文化傳媒創始人;《中國家書家訓》作者;《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總策劃、主講人;北京十佳實體書店「宸冰書坊」創始人;喜馬拉雅最具人情懷歷史主講人;中華女子學院、傳媒大學等十三所高校客座講師等。

她致力於打造專業的閱讀文化服務機構,以點帶面,榜樣引領,重點聚焦服務全民閱讀,創造性地提出「讀書、讀人、讀世界」的大閱讀概念和「宸冰閱讀」服務模式,不僅開設《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等多個知名音視頻節目,還創辦線下書店宸冰書坊。她的讀書節目已向近4億人次輸送了700多萬字的內容,涵蓋中國文化、歷史、藝術、人物等多方面知識;舉辦各類讀書活動近300場;講座直接受益人群近萬人。

微博敬請關註:宸冰老師

公眾號請關註:宸冰讀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uVef3AB3uTiws8K9h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