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教我們的那些事兒:這筆投資的預期收益可信嗎?

2019-09-30     書語人間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陪你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今天,靈遙將繼續為你帶來《學會花錢》一書的共讀。

上一篇文章里,我們從買彩票說起,聊到了人類為什麼會對「以小博大」這件事情充滿熱忱。畢竟,萬一猜對了,不就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了嗎?

但是,研究表明,一個人無論是遇上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如,中彩票),或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如,摔斷了腿),Ta的情緒體驗都會在6個月內回歸正常值,並不會像你期待的那樣,中了一張彩票,從此逆轉人生。

如果說,買彩票是高風險,高收益,那麼,在日常投資中,我們如何評估一個收益是否合理,進而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呢?

來和靈遙一起看統計學都是如何說的吧!


01.

飛機會延誤嗎?:什麼是風險?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國慶了,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已經制定好了出行計劃了吧。但是,是否要為飛機的延誤,提前購買保險呢?

也許,有人會說,看天氣呀,如果天氣陰沉沉的,或是出發地/目的地有雷暴雨,那麼,多半要涼~ 但是,容靈遙在這裡多一句嘴,即便是陽光燦爛,航空管制也是一個相當坑人的存在。

現在,我們假設飛行航道一切正常,只討論天氣對飛行延誤的影響:

假設天氣預報準確,明天早上雷暴雨的機率為80%,中午後下降至50%,到了下午5點後為20%,晚上為10%。

那麼,你因為天氣緣故,遭遇飛機延誤損失的機率就會逐漸下降,但保險公司的賠付風險卻開始上升。

現在,你明白了嗎?

金融理論中提到的「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即「不確定這個事情是否會發生」,而不是「危險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回到飛機延誤這個事情上,雖然非常遺憾,但是如果明天必須支付賠償金的機率接近100%,則不確定性(風險)為0。反之,運氣很好,完全不會延誤,那麼賠償的機率也是0。

也就是說,「必須賠付」與「不必賠付」這兩者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不管哪一種情況,雷暴雨50%機率的賠付風險最高的。

02.

標準差和正態分布:

統計學裡的「風險表達」

說完了什麼是風險後,我們來看一下統計學是如何衡量風險的。

大家在初高中的時候,都學過方差和標準差的計算方法吧?先求出一組數據的平均值,然後,在根據每個值與平均值的差,計算出標準差和方差。



那麼,這個數字該如何來看呢?

我們以一家外國餐館和一家家常菜館來說明吧。

走在街上,不知道你是否有留意?賣當地家常菜的餐館數量,總是遠遠多於外國菜的數量。尤其是米其林餐廳,如果不是在一座大城市,幾乎很少看到。

其實,這也是與風險有關的:

外國餐館(尤其是法餐)的客單價和利潤價都較高,但是顧客周轉率較低,每天來到店裡的顧客有限,營業額變化很大,稍不留神便會虧損。

而,家常菜館子雖然客單價和利潤都低,但是顧客的周轉率較高,只要口味好,也可以創造一筆可觀的收益。

如果用統計學語言來說,那麼便是,這家外國餐廳的營業額偏差,遠遠高於這家家常菜餐廳的營業額偏差。

那麼,知道了標準差有什麼用呢?

雖然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下一次出現的數據,但是卻可以根據標準差和平均值,來推算出數據落在這個範圍里的機率大致是多少。

圖 | 觸屏寫的字,將就看吧~

而,根據正態分布圖,落在1個標準差內的數據被視為「尋常的,普通的」,落在2個標準差外的數據則被視為「特別的,異常的」。

我舉個例子,如果外國餐廳的上月日平均銷售額為20萬元,標準差為6萬元,那麼,便有2/3的機率會落在14萬元到26萬元之間,而不足8萬元,或是超過32萬元則很罕見。

所以,如果一個產品的收益率高到讓你有種「白撿」的錯覺,你就得當心被坑喲。

03.

風險和收益的關係:可視化風險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如何用統計學的語言來表示風險了,我們再進一步:用這個公式,來判斷一下下面哪只股票適合新手投資者。

你有兩個選擇:

A股票每年收益率為+40%到-30%,預計可以得到的預期收益率為5%;B股票每年收益率為-5%到3%,預計可以得到的預期收益率為1%。

你看呀,股票A的波動率(也就是風險)明顯就比股票B要高,你若是把資金放到了股票A里,一遇上個大熊市,便有可能虧損30%,風險很大咯。

所以,當一個投資產品給出的收益率很高時,你可要當心了,它說的可不只是你能夠拿到多少錢,而是,你若是買了它,資金的震盪幅度,和虧損的機率究竟有多高。

然而,在投資時,對高收益的追逐,常常會讓人們不自覺地忘記了風險。

比如,兩個學生,一個期末考試的成績始終在70分上下,一個考得好考90分,考得差考40分,大家常常會因為那個90分,覺得第二個學生更厲害。

其實,放到股票市場裡,第一個才是績優股,至於第二個嘛,你可以把它當成是「黑馬股」或是「潛力股」。

所以,投資時,別盯著預期收益不放,小心一遇上個熊市,就被迫「為國接盤」喲~

04.

平衡風險和收益:

時間、投資組合和期權

現在,你已經明白了什麼風險,以及統計學都是如何描述風險的。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在提高收益的同時,順帶減少風險呢?

嗯,這個嘛,其實也是金融行業的大佬們每天都在琢磨的事情。



這裡,我們主要說三種:時間、投資組合、期權。

首先,時間。想要考察一個人,或是一個產品,拉長戰線總是沒有錯的。

畢竟,只有經得起牛市和熊市考驗的產品,才是好產品。至於那些小作坊里剛剛冒出來的產品,就算是收益再漂亮,你也要都留心它是否穩定。

其次,投資組合,說白了就是,不要把全部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比如,你在投資時,便可以把錢分散到保險、債券和股票里,來對衝風險。雖然,一個漲了的同時,另一個也有可能會跌,也總比被套牢了好。

最後,期權也是一個很好的規避風險的方法,只要先付一點點的訂金,就可以在約定的時間,按照約定的價格購買一個產品,甚至有放棄行權的權力,光是聽聽是不是就很誘人呢?

比如,你租房時的定金,就是期權的一種。因為支付了訂金,你也就鎖定了這個房子的出租權,除非你自己毀約,放棄了租房的權力,那麼這個房子你便可以租走了。

另外,適量購入的保險也是期權的一種,因為買保險的目的,就是為了規避現金流量損失的不確定性。你如果可以使得現金流量穩定,那麼保險的目的就達到了。

但是,如果你同樣的保險買了好幾份,那就成了一種「賭自己會生病」的投機行為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讀完了今天的內容後,相信你對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也更加清楚了。

在靈遙看來,風險收益成比例的叫投資,而,風險遠遠高於收益的叫投機。為了不讓自己辛苦攢下的錢打了水漂,在投資時嚴防貪慾,真的很重要呢~

當然,時間、投資組合和期權也是可以分散風險的手段,在投資時,不妨用上它們,來讓你的收益更穩定。

祝好!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hRFhm0BMH2_cNUgOL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