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資治通鑑》第114卷 晉紀36
【原文】南燕王超猜虐日甚,政出權幸,盤於遊獵,封孚、韓卓屢諫不聽。超嘗臨軒問孚曰:「聯可方前世何主?」對曰:「桀、紂。」超慚怒,孚徐步而出,不為改容。鞠仲謂孚曰:「與天子言,何得如是!宜還謝。」孚曰:「行年七十,惟求死所耳!」竟不謝。超以其時望,優容之。
【譯文】南燕國主慕容超的猜忌、暴虐一天比一天厲害,政令完全由受他寵幸的掌權者頒發,自己則沉迷於遊牧打獵,封孚、韓多次規勸,他也不聽。慕容超曾有一次在金殿之上問封孚道:「聯可以和前代的哪位君主相比?」封孚回答說:「桀、紂。」慕容超既慚愧又氣憤,封孚則緩緩地從容走出,神色不改。鞠仲對封孚說:「與天子說話,怎麼能夠這樣呢?你應該回去謝罪。」封孚說:「我現在已經年過七十,只求死得其所罷了!」竟然不去請罪。慕容超因為他在當時聲望很高,所以特別地寬容了他。
【解析】對領導的負面評價,造成了「君臣俱失」的局面,封孚雖然獲得了耿直的名聲,其實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而慕容超儘管展示了胸懷,但是失去了權威尊嚴。現在權謀網,站在職場權謀的角度來全面分析這件事情:
一、三方心理
1、皇帝心理
皇帝慕容超,面對封孚的不斷諫言,不能不正面回應,但是又不想改變自己的行為,於是當眾讓其評價自己是什麼樣的皇帝,目的就是在於當眾逼迫封孚低頭,畢竟誰都怕龍顏大怒,從而人頭落地。但是沒想到封孚不低頭,後期慕容超又顧忌封孚的威望,而沒敢下手殺人。
2、封孚心理
一個忠君愛國,不怕死的形象躍然紙上,真的不怕死?非也,他的內心獨白很清楚「行年七十,惟求死所耳!」已經七十歲了,已經一輩子高官厚祿,按照古人的結婚早的實際情況,他的兒子也都五十歲了,什麼都不缺。所以,能夠讓自己的晚年人生更加輝煌,只求青史留名。
3、鞠仲心理
鞠仲是個精通官場之道的人,沒有當面站在皇帝角度指責封孚,也沒有袖手旁觀,更沒有替封孚辯解。而是私下追出來,說服封孚回去道歉。如果封孚回去道歉了,這是自己的功勞,替皇帝挽回顏面,如果封孚沒有回去道歉,自己也不得罪封孚,且能夠替皇帝做了說服工作。贏得皇帝好感。
二、皇帝手段
1、上策,獎勵直言
皇帝面對封孚的言論,因為威望高殺不了,但是自己又失去了面子,這時候,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獎勵封孚。「桀紂是不會獎賞骨鯁之臣的。朕特許你直言進諫。」這樣展示了皇帝的胸懷,而且,因為後面這句「特許」一人,避免了其他人的效仿。唐太宗只聽魏徵提意見,其他人對這乾的都殺了。
2、中策,直接殺掉
這是個決策平衡的問題,自己的權力威嚴重要還是個人的名聲重要。其實很多時候,做領導的,都必須維護自己的高大上的名聲,但是如果必須和權力威嚴選一個的話,那還是權力威嚴。直接殺了封孚。為了避免人人自危,這時獎勵另外一個進諫的韓卓。讓人感覺天威難測。
3、下策,不了了之
但是皇帝慕容超選擇了下策,就是對這件事情不了了之。這個後果非常的惡劣。一來,自己當眾被人指責是桀紂,喪失了權力尊嚴,沒有台階可下。二來,對面權力挑釁無計可施,讓其他人感覺其無能,最後就是讓人感覺到他是懼怕別人的影響,可能鼓勵有人效仿。
三、封孚策略
1、上策,說困境
自己作為正直的老臣,給領導提意見,這是本質工作,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皇帝當眾詢問,讓其評價的時候,性質就變了。這就超出了自己的職責範圍,你沒有評價皇帝的權力和義務,而且還有風險。這時候後,封孚唯一能做的就是「臣,惶恐。諫言是臣的工作,評價陛下,非臣能為。」
2、中策,做鋪墊
但是很多人都想保持自己的一致性,不想說謊,又搞不清楚自己的指責範圍的,這時候,需要對自己的真話做鋪墊,「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如果讓臣說真話,請先赦臣的不敬之罪。」這樣把風險交出去,也是給皇帝一個台階。也是給自己一個後路。
3、下策,直心言
但是封孚,上策沒有選,中策沒有選,而是直言說出皇帝就是桀紂的評價。頓然間,場面尷尬,雙方失去了緩衝地帶。皇帝陷入權力困境,要麼讓步,要麼殺人。其實,做直臣,不是必須直述胸言的。如果講究策略,雙方都能接受。直臣和能臣之間,差的就是策略對目的的包裝。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皇帝不應該公然的把問題放到金殿之上來說,如果不能控制可能的結果的時候。不然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境。通常領導都會在非正式場合,私下溝通不能控制的事情,這樣能夠有緩和的餘地。而作為大臣,一定要把工作和性格做出區分,我提意見是工作,而不是想隨意評價領導。明白了這些,職場的道路,都會順暢很多。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