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昌齡,可是唐朝非常了不起的詩人,他有許多頭銜,有人稱之為「詩家夫子」,夫子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相當於老師,就是說他的詩寫的非常好,稱得上所有詩人的老師,自然有誇張成分,但也能證明王昌齡在詩歌方面的造詣之高;又因擅長作七絕,被人稱為「七絕聖手」,有唐一朝,七絕詩執牛耳者;他也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和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合稱「四大邊塞詩人」,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讓他成名,流傳千古。
在官場上,他也頗有名聲,自開元十五年,30歲的王昌齡進士及第,他正式踏上仕途,因有文才,他的官運雖不亨通,倒也十分順遂,因做過江寧丞,世稱「王江寧」。可順遂的官路並不長遠,開元二十六年,41歲的王昌齡因事獲罪,被貶嶺南,自此開始了他的被貶生涯,直到安史之亂爆發,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除了前面提到那首《出塞》,王昌齡還有一首詩也非常有名,其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以冰心和玉壺作比,訴說著自己高潔純凈之的情懷,一千多年來,被人反覆吟詠,餘味無窮。但每次讀這首詩,我們都不免要問,冰心和玉壺,到底是指的什麼?
離別之情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今江蘇鎮江,唐朝時登臨此樓,可以鳥瞰長江,遙望江北,風光無限美。辛漸,史料並無詳細記載,只知他是王昌齡的好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據劉永濟先生《唐人絕句精華》所註:
「此王昌齡自龍標貶所歸吳,次晨於芙蓉樓餞別辛漸之作」。
《芙蓉樓送辛漸》是組詩,共2首,第二首是寫離別前夕,王昌齡在芙蓉樓擺下離別宴,為好友送行,這一首則是第二天清晨,兩人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詩意很簡單,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夜寒雨,增添了蕭瑟之意,煙雨淒迷,籠罩著天地,仿佛織成了一張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邊際的愁網,與離別的黯然氣氛非常相襯。一個「連」字,寫出了雨勢之大,這場雨帶來的寒意,也浸透了兩個離別之人的內心。
而這「寒雨連江夜入吳」帶來的大片煙雨,使得水天相連,在芙蓉樓上眺望長江,好一幅茫茫的長江煙雨圖,襯托出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但畢竟與好友告別,從此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詩人內心的惆悵和孤獨,恰巧被「孤」字體現出來了。明寫楚山孤,實寫人的內心孤獨,不得不說王昌齡實在高明!
將離未離之際,王昌齡對辛漸說出了這句千古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你此次回到洛陽,如果遇到親友打聽我的情況,請告訴他們:從清澈無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瑩純潔的冰心——就像我的心一樣,從未受到世俗的玷污。
冰心和玉壺
王昌齡為什麼在送給洛陽親友的口信中,特意提到冰心和玉壺?因為,這不是一句單純的平安家信,而是要向世人表明,自己內心堅守的信念。據《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被貶生涯的開端,是因為不拘小節,得罪了朝廷權貴,因而受到誹謗,他先被貶到嶺南,歸來後任江寧丞,不久後再次被貶到更偏遠的龍標,接連被貶,而且一次比一次偏遠,雖然沒有明確記載細節,但也可以想像王昌齡當時,一定處於漩渦的中心。
「奈何晚途不矜小節,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至歸全之道,不亦痛哉。」——《唐才子傳》
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以王昌齡個人的微弱力量,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做出改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內心的正道,保持自己冰清玉潔的情懷,保持不向權貴低頭的人格,蔑視那些奸小對自己誹謗,因此,在離別之際,他用煙雨和孤山,烘托出離別的孤寂,又用冰心和玉壺,來表明自己的高潔不屈。
所謂冰心,很好理解,就是指像潔白的冰一樣純潔的內心。玉壺則有典故,本是道家教義,指虛無之心。你看,一個人的心,既純潔,又無欲無求,這樣一個人,又何須在意他人的惡意誹謗呢?
古人作詩詞文章,常用玉壺(或冰壺)自喻,來表達自身的光明磊落,劉宋詩人鮑照作《代白頭吟》,有「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就是此意,但玉壺真正成為一個常被文人引用、比喻清廉高潔的典故,則是自開元宰相姚崇開始的,姚崇作《冰壺誡》,開篇就解釋了冰壺的含義:
「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 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古人對晚輩進行教育的時候,常以「誡」來表達勸告、警示之意,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冰壺誡》,就是姚崇用來告誡後代,做人的內心,要像冰壺一樣,清潔之至,內有冰清、外有玉潤,冰清玉潔,是君子應有的德操,當官更因如此。
姚崇,本就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一生秉持著「冰壺」品德,在他的主持下,唐帝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興利除弊,為盛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武周亂唐之後,也多虧了姚崇的出謀劃策,才成功把江山奪回李氏手中,因此他又被稱為「救時宰相」,同時也和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這樣一個人,無論在執政還是人格方面,都是備受推崇的,因此他一篇《冰壺誡》,把冰壺的高潔比作君子的德行,自然也就受到後人的爭相效仿。
如王維《清如玉壺冰》云:「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又如李白《贈範金卿二首》云:「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都是受了姚崇的影響,後世也有許多人用「冰壺」的典故,用冰壺(玉壺)來表達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德,但都不如王昌齡這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elDN3IBnkjnB-0z9K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