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熱心讀者問起了關於暈車的問題。
坐車玩手機會暈車,看書卻不會;調低手機螢幕的亮度,症狀好像會減輕。這是怎麼回事兒呢?更進一步說,有沒有辦法預防它?
圖片來源:蝌蚪五線譜微信
咱們先聊聊前一個問題。
我們平常說的」暈車「,醫生稱之為暈動病(Motion sickness)。暈動病的表現非常多,暈車、暈船、暈飛機,甚至有的人暈宇宙飛船。
關於它的理論也很多,目前多數學者支持衝突假說:之所以會暈車,是因為大腦接收到左右矛盾的信息,而這種矛盾,又分為兩種情況。
1
視覺與聽覺不符合
眼睛可以觀察環境,告訴我們現在是靜止還是移動,耳部的前庭器官則像一個精巧的陀螺儀,可以評估身體的速度與角動量,是前進還是後退,是平地轉彎還是正在翻跟頭。
兩者都會把信號傳遞到大腦里,讓大腦進行評估、整合。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大腦只會得出一個結論,指導全身肌肉進行調整。」哦,我們現在正踢球呢,腿啊,你跑起來……「
有些人則不然。
當他們坐進汽車,眼睛把車內的環境彙報給大腦,讓大腦覺得」周圍是靜止的「,前庭卻可以感受汽車的加速、轉彎,然後告訴大腦」現在咱們正動著呢」。
因為左右矛盾,大腦一時不能整合信息,便可能按照最壞的情況進行估計——」壞了,我們是不是食物中毒了?中毒可以在身體不動的情況下產生天旋地轉的感覺「。
為了避免最壞的情況,大腦只好給胃腸道下令,」給我使勁兒蠕動,必須把前面吃的食物吐出來。」與此同時,為了保護重要的內臟器官,體表血管會收縮,將血液往身體內部趕。
女人又比男人特殊一些,她們擔當著生育的重任,胎兒又對有毒物質更加敏感。這就是為什麼女人暈車的「發病率」更高一些。
圖片來源:pixabay
2
現實與經驗不符
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太空人身上。
太空人參加飛行任務之前,跟咱們差不多,大腦只能根據地面環境生成一套方法論。在參加飛行任務時,地面形成的經驗與太空微重力環境不符,便可能引起暈動病。
坐車玩手機引起的不適,與此相似。
經過一次又一次乘車,大腦好不容易記住「在車裡,眼睛感覺靜止、前庭報告運動是正常的」,手機上快速變動的內容,卻開始告訴大腦「咱們現在正動著呢」;再者,手機沒有辦法填滿整個視野,隨著車輛的微微顫動,高亮的手機螢幕與四周較為昏暗的環境來回刺激眼睛,同樣可會引起暈動的感覺。這種感覺打破了大腦既往的經驗,於是它只好再一次做最壞的估計……
圖片來源:pexels
學者們將其稱之為數字暈動病,除了手機之外,電影、視頻遊戲、虛擬現實設備都有可能引起這種症狀。
接下來,咱們聊聊預防。
知道了暈車的機制,預防的方案也就有了。
首先,最重要的是適應。太空人進行飛行任務之前,都要進行大量的訓練,以減少暈動病的發作。他們用的裝備,咱們不容易搞到。不過,研究顯示,日常的體育鍛鍊也能增加人對各種環境的適應,降低暈動病的發生率。
太空人訓練
圖片來源:wikipedia
其次,除了調低手機亮度之外,有些手機可以調整內容顯示方式。通過減弱動態效果,或許可以減少手機內容與周邊環境的差異,進而減少不適。
當然,更好的方法是不玩手機。有研究顯示,聽音樂可以減少暈動病的發生。
減少動態效果
圖片來源:蘋果支持
再次, 生活方面,睡個好覺、保持放鬆,可以大大減少暈動病出現的機率。
飲食則稍微複雜一點,乘車之前,少吃一點鹽和高熱量的食物,多吃一點水果蔬菜或許可以減少不適。
已經做到了以上幾點,還是暈車該怎麼辦呢?
臨床常用的藥物有三種,茶苯海明、異丙嗪和東莨菪鹼。第一種是非處方藥,後兩種是處方藥,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如果不願意吃藥,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吃一點生薑粉或者按壓內關穴,也可以減少暈車引起的不適。雖然結論還不夠明確,但是這倆方法不花錢,也沒有什麼副作用,不妨試一試。
總之,暈車很常見,不光咱們有,飛行員、太空人乃至兩棲設備里的兵哥哥都有可能出現。不要因此有什麼思想負擔,只要尊重規律、小心應對,我們的大腦慢慢總能適應新的情況。
參考文獻
[1]Why does reading in a moving car cause motion sickness?[EB/OL]. Scientific American, [2019-11-12].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does-reading-in-a-mov/.
[2]【德】朱莉婭·恩德斯. 腸子的小心思[M]. 錢為, 譯.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
[3]王爾貴, 薛龍增, 張炳新, 等. 暈動病的病因及防治[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 2002(04): 276–279.
[4]GOLDING J F. Motion sickness[G]//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Elsevier, 2016, 137: 371–390.
[5]GOLDING J F, GRESTY M A.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motion sickness[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015, 28(1): 83.
[6]ZHANG L, WANG J, QI R, 等. Motion Sickness: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ent Advance[J]. 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2015, 22(1): 15–24.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趙言昌
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