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是你熟悉的北京味道嗎?

2019-11-28     蝦吃

文/小肥蝦




今天,餐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米其林指南終於來到了北京。

11月28日,《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正式發布。




這份榜單上,米其林三星餐廳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兩家,米其林一星餐廳20家,以及「米其林餐盤」餐廳62家。

北京是繼上海和廣州之後,中國大陸上榜米其林指南的第三座城市。來自浙江台州的新榮記成為最大贏家,不僅有三家餐廳收穫了5顆米其林星星,新源南路店的新榮記更是成為唯一一間三星餐廳。


除此之外,位於雍和宮附近的素食餐廳京兆尹和主打上海菜餐廳屋裡廂拿下二星,另有20家覆蓋多種不同菜系的餐廳獲得一星餐廳稱號。

在這份榜單上,很多江浙菜餐廳讓熟悉上海米其林星級餐廳的人露出了神秘的微笑,而更多的人吐槽:米其林一星餐廳莫不是一個北京烤鴨指南?原來我常點的外賣就是米其林一星啊!



圖源@三聯生活周刊


米其林指南評審的標準與中國人民的口味大相逕庭,這不是一個新鮮事了,本質上,這不僅是中餐和西餐的矛盾,也是米其林指南和世界各地飲食文化之間的矛盾。

米其林指南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指南?這得從它的創始人和發源地說起。

米其林本是一家輪胎公司,1900年,創始人兄弟想讓更多的人開車去旅行,進而帶動輪胎的銷量,於是,他們搜集整理了路途上旅館、加油站的各種信息,彙集成一本紅色封面的手冊。

直到1923年,這本小紅手冊里又增加了餐廳的推薦,並從1926年開始,對餐廳採用一星、二星、三星的推薦,這便是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這裡面有幾個細節:

首先,汽車在當時是個新興的事物,有錢有閒開著汽車去旅行的,基本上都是富人。

其次,因為米其林指南是一本為汽車旅行準備的小冊子,它的受眾群體是遊客,而不是當地人。

再者,米其林指南源於法餐的起源地法國,很多法餐的規則和口味,大大地影響了米其林的評價標準。


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米其林指南(尤其三星)的上榜餐廳大多消費高昂,且榜單一出來,就遭到本地人的吐槽。

因為這些餐廳離老百姓的生活太遠了,或者根本不是老百姓的口味啊……

米其林指南進入亞洲之後,也極力迎合當地人的口味與評判標準。


譬如,在台北,獲得米其林三星的就有一家路邊小攤,而在東京,米其林官方給了這座城市100多顆星星。


前幾年也有人揭露米其林指南接受韓國、台灣、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旅遊局的贊助,很多人覺得這樣會影響其評判標準,但是,我覺得,大家大可不必將這種指南的評價標準放在心上,畢竟,米其林指南仍然是一種商業行為,人家公司推出一本本指南,目的是為了賣輪胎呀。


歸根結底,米其林公司想做世界範圍內最權威、最專業、最客觀的美食餐廳指南,但是他們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於口味,從來都沒有一個標準的評判體系。


花費巨資、裝修新潮、利用頂級食材、提供頂級服務的「摘星」的那些餐廳沒什麼不好,散落在街頭巷尾的小攤兒、小館子,如果做的食物足夠好吃,依然是每個本地人心目中的「米其林」。


且不談三星的新榮記、二星的素食京兆尹、上海菜屋裡廂,就連獲得「必比登」推薦的那些爆肚、烤鴨、豆汁兒、涮羊肉和滷煮小館子,北京本地人一定會認為,這些美食,還是咱家樓下和胡同口的最好吃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SAhuW4BMH2_cNUg2z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