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把旅行當做信仰的人來說,
走馬觀花,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願望,
如何在目的地進行深度游呢?
可能大部分人覺得寺廟是無比神聖的地方,
只可遠觀,拜拜佛燒燒香「佛系」打卡。
如果讓你住進寺廟裡,會是怎樣一種體驗呢?
喇嘛們的生活只是吃齋念經,一切隨緣嗎?
在距離成都400公里外的金川縣,
有一座古老神秘的雍仲本教寺廟等待著好奇的我們。
寺廟雖小眾,風景一點都不小眾,
請跟隨「神鵰俠旅」一蕊和小強的鏡頭,
一起進入十二時辰里的昌都寺!
或許會刷新你對藏族寺廟的看法呢!
因為有些地方不僅有美景,還有不一樣的人生。
輕微的高原反應讓寂靜的空氣中多了一陣脈搏躍動的清晰,無心睡眠的我,望著窗外幽深的藍若有所思。曾經川西的旅行都是淺嘗而止,路過一處勝景,停留片刻用相機忠誠記錄下眼睛看到的一切。而這一次下定決心住進海拔三千的寺廟裡,不僅因為美景當下,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好奇。
在昌都寺有一處風景極佳的角度,你一定猜不到,那是我們住的房間床上,拉開窗簾就能直面絕美的海子和群山。
5點東方遠山雲海之後,啟明星緩緩升起;6點金燦燦的陽光破曉而出,晨光勾勒出山的起伏,光影交織讓眼前的景致變得無比鮮活。
在陽光中醒來,睜眼便是美好的世界,這是城市無法給予的愜意!在昌都寺叫醒你的不是鬧鐘,喜歡賴床的人主動放棄了和被窩的纏綿,只想與眼前景致多一點相處的時間。
耳畔陣陣佛音伴隨著大殿上的鐘聲在空蕩的山谷里迴響,早課已經開始,喇嘛們在晨光中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寺廟裡每天的生活簡單規律,6點到7點師傅會安排背誦經文,全天會有多門課程,比如文學、基礎邏輯、詩學和佛學等,同時寺廟也會組織一些交流活動。
嚴格的自律性,讓喇嘛們的生活看似枯燥無味,這也更加讓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留在這裡。
隨著太陽高升,寺廟在溫暖中甦醒,裊裊炊煙與薄霧融合,成為漂浮在山腰的緞帶。
吃過早飯,帶著最虔誠的心,走進長廊,轉經筒在手和手之間的接力下,留下悠長的嘎吱聲響。
嘉絨地區現存38座雍仲本教寺院,昌都寺就是其中之一,它傳承了藏族本土宗教古象雄文明的靈魂。
從遠處遠眺昌都寺,它地處一片高原山林之間,寺廟被半山腰的草原和海子環抱,又如蓮花座上的寶石。
高山隔離了城市的喧囂,斷開了塵世的糾葛,寺廟是清修之城,轉身是無窮無盡的風光秀麗。
無論是雄偉壯觀的大殿,還是一扇千年前的門窗,在攝影師眼裡,昌都寺的每一個角度都能成為一幅畫。
好的建築擁有生命力,可以融於環境,與之一起呼吸生長;又可跳出環境,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景。
好的攝影師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路過寺廟的每一個轉角,都有驚喜,發現寺廟的每一處景致,都有禪意。
恰好出現在風景中的人,鮮活了建築,穿行在寺廟裡,我們如魚得水。
主殿後方的小院裡,叮叮噹噹,金屬和石頭碰撞出有節奏的和鳴。石刻師傅目不轉睛,在石板上敲打出線條流暢的圖案。
一豎一橫刻出花草,相互連接又能細分出線條的走向,師傅們下手乾淨利落,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
石頭上的「舞蹈」,是不能短時間模仿的,簡單的兩樣工具,親自上手才發現配合起來的難度極高。
所有對方向的把控,對力道的拿捏,都是多年實踐積澱下來的經驗。
藏族石雕分類廣泛,從石窟到摩崖石刻,再到遍布寺廟山野之間的瑪尼石;石雕藝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光。
而正是這些具有傳承精神的匠人,在沒有統一的技巧,沒有標準圖案參考的情況下,把一塊塊大小紋理分布不均勻的石頭,憑藉獨到的刀工技藝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將象雄的歷史與文化雕刻進山水之間,傳承千年。
不知道你可曾注意過,在藏區隨處可見迎風飄揚的經幡,如盛裝的姑娘,輕舞在雪域高原之上。
經幡也被稱作 「風馬旗」「瑪尼旗」,色彩鮮艷的經幡,每一種顏色每一種圖案都有它的意義。
從傳統來講,手工印刷才是最好的經幡;師傅拿出具有年代感的印經板,以及純天然的染料,要我們親手操作。
整個製作過程很簡單,首先將染料刷在印經板上,然後將布平鋪在上面撫平,反覆壓緊上色,最後揭下來曬乾。手工印製的訣竅在於上色的完整性,除了用布包,甚至可以使用半牙爛掉的土豆,只要力道和手法穩,就能印出清晰完整的圖案。
相比工業製造的經幡,傳統經幡無污染、可降解,不會給環境造成壓力。
掛上經幡的同時,風會將你的希望傳達給世界,那是永恆的誦經,是帶著希冀的祝願!
另一種在藏區比較少見的模製泥佛或泥塔,藏族人稱其為擦擦。
一般是用泥土,考究的則用阿嘎土或摻有香灰、紙漿的泥土,利用模具壓製成型,最後脫模而出的。
在高原嚴酷的生存環境中,任何生物在此生存都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人類對日月星辰,山川河谷等一切未知都充滿恐懼和敬畏,當然也有希望和企求。
因此心靈上更需要得到寄託,他們以神聖純凈的虔誠之心崇奉佛祖,叩長頭,轉經,轉山;雕制佛像、掛經幡等,藏族人用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創造力開闢出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兩小時體驗,越深入了解,越痴迷於看似簡單卻一點都不平凡的製作過程,身體力行了解藏文化的歷史淵源和深遠的價值。這也是我們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感受藏文化!由衷的感謝這些具有匠心精神的大師們!
我一直很好奇,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寺廟裡的喇嘛是否依然清心寡欲、晨鐘暮鼓;直到午休時間,小師傅丹巴帶我們參觀他的家。
依山而建的階梯狀寺廟建築里,大部分是喇嘛們的居所,其他是教室、老師的辦公室和圖書館、藏醫院等。
房間裡,一塵不染,物品整齊擺放;有個小細節,廁所門口鞋架上的拖鞋都是順著一個方向放置的;丹巴說他和室友兩人住一間,大家都會主動做清潔維護好這個家。
昌都寺是嘉絨地區首座佛學院,也是目前全藏地區唯一一座全免費的公益佛學院。
李西大師負責所有喇嘛們的衣食住行,為他們提供最基礎但也是最全面的生活學習用品。
我很好奇:「你們會玩手機嗎?」
「手機在老師那裡,周末發下來可以和家人聯繫。」
「那你們平時都做什麼?」
「除了上課,業餘時間就是看書、幫寺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周六會進行考試。」
順手丹巴塞給我們一張考卷,用藏語填寫經文的空格;原來考試成績會公平公正的衡量喇嘛們是否認真學習,如果連續幾次考試成績很差,老師會勸其退學。
丹巴的家鄉在甘南地區,他說從網上看到的招生信息,雖然昌都寺遠離家鄉,但沒有學費壓力對他是最大的吸引力。
「那你學成畢業想做什麼呢?」
「回到家鄉弘揚佛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丹巴這小伙子特實在,後續的旅行還幫我們充當了嚮導,整天樂呵呵,就像金川的太陽,帶著暖意。
儘管條件樸素,喇嘛們依然能夠內心平靜在此修行生活,每個喇嘛臉上都洋溢著微笑,這大概就是我們無法理解但又心存羨慕的另一種生活吧!
遙望寺廟幾何形工整的階梯,身著醬紅色長袍的喇嘛之字形行走其間,就像流動的紅色音符,伴著佛學院的鐘聲登上大殿。
經堂里誦經聲、海螺聲、打鼓聲、聲聲悅耳。
神秘的佛像在酥油燈的微光中,顯得慈祥無比。
看著虔誠修行的喇嘛,我們絲毫不敢發出響動,仿佛看到曾經在課桌前埋頭苦讀的自己,信仰的種子在此刻生根發芽。
人生是什麼? 失敗者說它是烏雲,成功者說它是彩虹;大仲馬說人生就是不斷遭受挫折與追求希望。
高原變換多端的天氣,短暫兩個小時里,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濃霧,最終蒼穹之下,七彩絢麗!
大自然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順境與逆境,而這極端的高原,放大了所有感官體驗,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更讓我們心存敬畏之心。
「宇宙之浩瀚,人生之苦短:做自己想做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夏季的黃昏很漫長,或許城市的夜幕早已降臨,山里依然萬丈光芒。
晚霞映照著山巔,褐紅色的房屋,金色的佛塔,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和諧;止步立於山腳仰望,聽一段梵音裊裊,感受一片寂靜祥和。
生活不應該像陀螺不知停歇,偶爾慢下來,時光會治癒你所有的煩惱。
晚餐結束,倦意上頭,依偎在茶歇室的沙發上,大家暢所欲言,每個走進寺廟的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執念,而旅行不就是為了解這大千世界的與眾不同嗎?
當你在路上,突然明晰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時,就是開花結果的收穫之時。
有人說:行萬里路,最終會走回內心深處,夢開始的地方。
室外清冷的空氣瞬間讓人清醒,昌都寺下的高山海子上靜悄悄,星辰與大海在頭頂的蒼穹上匯聚成河。
白塔見證了歲月在此斗轉星移,毅然聳立直至地老天荒。
搭起帳篷,裹上毛毯,抬頭是夜色闌珊,低頭是草原靜謐;身邊伴隨著生命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此刻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如繁星點點,閃耀著光芒。
佛堂上方,星軌匯成巨大錶盤,悄悄記錄著流逝的時間,萬籟俱靜中,晚睡的人內心一片安寧。
回想起來,在昌都寺的每一分每一秒,那種內心的充實與寧靜,正是一直想要追求的旅行方式!
在昌都寺每個時辰都能遇見美,每個時辰都有理由讓你愛上這片土地。
在昌都寺象雄文化和喇嘛不再神秘,每一次深入體驗都會讓你更加深入了解西藏文化、象雄文化,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