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無人識越安閒——
齊白石筆下的人物神情之二
2019年8月30日至10月16日
北京畫院美術館
齊白石的畫中最有名的是什麼?
當然是蝦!
這是公認的正確答案。
齊白石曾有一句感慨:「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可見他一直對世人只知他畫蝦這事兒,耿耿於懷。他總說畫畫是寂寞之道,一方面是苦心孤詣,一方面是少人理解。
若齊白石還活著,已經155歲,他若看了「越無人識越安閒——齊白石筆下的人物神情之二」展覽,不知是否會欣慰地捻須而笑曰:「懂我也。」
人罵我我也罵人 齊白石 無年款 40.5×29cm 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
窮阿芝
與齊白石的山水一樣,齊白石的人物畫一直不被重視,甚至有人以為齊白石不會畫人物。老頭兒聽了這話,估計心裡只能呵呵了:不會畫人物?老夫當年可是一手畫人物的絕活兒!從畫人物開始發家致富的!
而齊白石的畫人物史,要追溯到他八歲那年。八歲就對畫畫興致盎然的小孩兒阿芝(齊白石小名),看到同學家門口上有個雷神,很想畫下來,可是畫來畫去總是畫得不像。雷神有個鷹嘴,最後被阿芝畫成了長著鸚鵡嘴的怪鳥臉了。不死心的阿芝,靈光一現找出一張薄竹覆在上面,把雷公拓了下來,這回他和同學都對畫出的效果很滿意。從此阿芝同學對畫畫充滿了自信和熱情,開始撕作業本給班裡同學畫畫,釣魚老頭兒啊,小蜻蜓小青蛙啊,田裡耕牛啊,統統畫了個遍。
齊以德像(齊白石父親)齊白石 1927年 52.5cm×43.1cm 紙本擦碳設墨 鏡心 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藏
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阿芝同學就輟學了,回家砍柴放牛,對於貧寒之家來說,畫畫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學會做農活或者學一門手藝才是養家餬口的正道。十六歲的阿芝入了雕花木匠一門做學徒,三年學滿出師。
但畫畫這事兒在心裡還是擱不下,好歹雕花木匠也要有繪畫基礎,一來二去青年阿芝又開始了畫畫,先是臨摹了一遍《芥子園畫譜》,後來又試著給人畫點衣服樣子、鞋樣子掙點小錢。但做雕花活計完成時間長,所得還是難以補充家用,阿芝尋思要不要給人畫像?畢竟那時,照相術剛剛進入中國,很多人都想有一張照片,無奈難以實現,但請人畫張照片似的畫像也是不錯的選擇,畫像師傅的收入至少比雕花木匠要高不少,而且完成時間短。正好機緣巧合,當時湘潭畫像第一高手蕭鄉陔要到阿芝的朋友家畫像,阿芝便把自己畫的鐵拐李像送去給蕭師傅看,又讓朋友去表達自己願拜他為師的心愿,蕭師傅很樂意地答應了,從此齊白石跟著蕭師傅學習畫像,也學畫山水。
齊美人
從如今留存的齊白石的作品來看,那時的齊白石擅長畫兩種人物:描容和仕女圖。描容就是給人畫像,齊白石以西方素描的方法,採用擦炭法,利用明暗和塊面呈現出立體感,使畫像產生了像黑白照片一樣的效果,他用這種方法給父母和恩師胡沁園都畫過人像。由於生活所迫齊白石那時還得給死人畫像,俗稱「揭白傳神」——揭去蒙在死人臉上的白布,要畫出活的時候的神情。齊白石最怕去給死人畫像,他曾經對好友胡佩衡說過,面對死人常常畫了五六稿,家屬還不滿意,急得汗如雨下。想想那時的齊白石為了多掙一些錢,真的是很不容易。
麻姑進釀圖 齊白石 1894年 130×67.5cm 紙本設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還有一個現在聽起來超級搞笑的外號——「齊美人」,實在無法把這個「柔媚」的外號和戴著小圓眼鏡一把白鬍子的老爺爺形象聯繫在一起。他晚年在和張次溪口述《白石老人自述》時,還專門提到:「他們都說我畫得很美,開玩笑似的叫我齊美人。」言語之中倒是頗有點小小的得意。齊白石的美人確實畫得好看,看他的《黛玉葬花》《麻姑進釀》,雖然是摹仿清代畫家改琦、費丹旭、錢慧安流行的仕女畫風格,但筆筆精緻,美人們削肩細腰櫻桃小口娉娉婷婷仿佛要從畫中走來與你相會一般。
黛玉葬花圖 齊白石 無年款 146×39cm 紙本設色 立軸 榮寶齋藏
齊白石對仕女畫的自信,從晚年所畫的《背面仕女圖》和《紅線盜盒》還依然能看出來。《執扇仕女圖》其實是PK王夢白,齊白石的仕女畫得看似溫柔如水,然而裡面的題款卻是別有意味:「此幅乃友人索予臨王夢白,予略所更動,知者得見王與予二幅,自知誰是誰非。因老年人肯如人意,有請應之。」原來是一個朋友請齊白石按照王夢白的仕女圖臨一幅,齊白石心中其實不爽,他和王夢白雖然相識多年,兩個人都是直脾氣,王夢白也說過很多看不起齊白石的話,齊白石心裡當然不舒服,於是就借著畫這幅仕女圖,暗暗較勁,表面看是「老年人肯如人意」,實際上是要讓世人比比看,到底誰畫得更好!
執扇仕女圖 齊白石 無年款 128.5×34cm 紙本墨筆 立軸 北京畫院藏
執扇仕女圖 王夢白 北京畫院藏
有趣的是這兩幅仕女圖如今都藏在北京畫院,均是當年關蔚山捐贈給文化部的作品,齊白石題款中所說的「友人」便是關蔚山,不知當年關蔚山出於何種原因,會請齊白石臨摹王夢白的作品,但這段過往卻成為一個有趣的故事,串聯起了齊白石、王夢白和關蔚山之間的關係。
紅線盜盒 齊白石 無年款 129×33cm 紙本墨筆 立軸 北京畫院藏
《紅線盜盒》是常畫的仕女題材,本身是個挺帥的故事,來自於唐代的傳奇小說:紅線是節度使薛嵩家的婢女,暗懷絕技,薛嵩城池要被另一節度使攻占之際,紅線自告奮勇願去查看敵情,換了一身繡花短袍,腳蹬輕便靴,腰插匕首,眨眼消失。再回時,帶回對方節度使放在身邊的金盒。薛嵩派人將金盒還回,對方大驚,從此不敢妄動。但紅線並沒有自此依附於薛嵩,而是提出告辭,薛嵩萬般挽留不住,臨別高歌之後,紅線泣拜而去。紅線是一個獨立而真性情的俠女,但在傳統繪畫中,紅線常常被畫成柔弱的仙女形象,齊白石早年也畫過紅線盜盒,那時他的風格還是秀美一路。他畫於晚年的《紅線盜盒》,經歷過了「衰年變法」之後,筆力日益沉厚,一改過去紅線的柔媚之姿,畫出了俠女應有的帥氣和仙氣,雲氣蒸騰之中,紅線衣袍隨風凜凜而動,帶金盒而回,救薛嵩於水火之間。
怪老頭
如果齊白石一直留在故鄉湘潭,可能會成為本地一等一的畫像師傅,但無法成為中國最家喻戶曉、最有創造力的畫家。四十歲的一次遠遊,徹底改變了他對藝術的看法。1902年,齊白石接到好友夏午詒的來信,邀請他去西安教他的如夫人畫畫。齊白石本是個戀家的宅男,對遠遊並不情願,然而同門郭葆生的一封信倒是點醒了齊白石,郭葆生說:「無論作詩作文,或作畫刻印,均須於遊歷中求進境。作畫尤應多遊歷,實地觀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諦。」齊白石覺得此話頗有見地,這才收拾行裝開始遠遊,並一發不可收拾。
李鐵拐 齊白石無年款 133.5×33.5cm 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
從1902年至1909年,他五次遠遊五次歸來,自稱為「五出五歸」。遠遊中齊白石結交了許多有學識的朋友,見到了名家字畫,眼界和心胸日益開闊,他的身份也逐漸從民間畫師轉變為文人畫家。他發現之前的藝術之路秀美有餘而寫意不足,慢慢地,他無論寫字刻印作畫都有了新的風格,從此在他筆下便少見了描容與仕女圖,多了反映文人生活的寫意性人物畫。「五出五歸」是齊白石藝術的最重要的轉折點,他完成了藝術思想的轉變,從形式上的秀美變為意上的稚拙,齊白石確實是一個在藝術選擇上有智慧的人。
而「衰年變法」是齊白石近老年時,在生存的逆境和藝術的逆境中,獨創我有我法,深化他遠遊後藝術思想的另一個重要階段。「衰年變法」後齊白石畫中的「意」味更濃,附著在筆力沉厚的「形」上,又老辣又有趣。
老當益壯 齊白石 無年款 33×25.5cm 紙本設色 合頁 北京畫院藏
比如他在晚年常畫《老當益壯》,在北京畫院就藏有齊白石的八幅《老當益壯》及畫稿。其中一幅畫中一鶴髮童顏的老者半裸上身,一手舉起拐杖,表示自己尚很強壯並不需要拄杖而行。翻閱齊白石的影像資料,發現一張齊白石於夏天赤膊坐在院子裡扇著蒲扇的照片,照片中的齊白石和圖中的老者從發須到神情都非常相似,都穿了一條肥大的白色褲子,下面著一雙黑色布鞋。因而,不難看出這就是齊白石的自畫像。
齊白石在自家院子中
如果和早年的人物畫相比較,齊白石在人物畫中經歷了為他人服務為他人畫像,到畫自己的文人生活,再到為自己畫像的過程。由外至內,齊白石在表達自我中實現了藝術的升華,不再在意外在評價,而獨成自己的藝術體系,顯示出強大的自信。甚至於有人說他怪,他也不以為意,反而畫了一幅《西城三怪圖》用於自嘲,正面捻須老者應為齊白石,中間的僧人為齊白石的門人瑞光和尚,左側背手之人是同樣性格孤傲的湖南同鄉畫家馮臼。如今查找馮臼的資料已經寥寥,但在那時,馮臼和齊白石齊名,詩書畫印皆工。
西城三怪圖 齊白石 1926年 60.9×45.1cm 紙本設色 立軸 中國美術館藏
「齊美人」變成「怪老頭」的過程,就是齊白石藝術越來越強大的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CSEj20BMH2_cNUgYzs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