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李商隱《離思》,思念情濃,我得我心

2019-08-27     聆思贅言

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峽雲尋不得,溝水欲如何。

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無由見顏色,還自托微波。

——唐代:李商隱《離思》



詩以言志,讀詩則習慣性地發掘其中的蘊含的心志。如《詩經·國風》,及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則是自喻皎潔。斷腸的思念,則都是思君王。李商隱的這首《離思》,向來被認為是寫給令狐綯的,希望他得到他提拔。也有人認為是李商隱身處江湖之遠,而不忘國君的。不能否認,或許詩中真的如那些人所說。但是詩能夠流傳千年,是因為詩歌也是有生命的。古人的那些看法已經過時,應該有新的解讀,更能接近今人的內心。試看今日,詩歌萎靡的現狀,是亟待改變的。



讀一首詩,首先要將詩和詩人分離。就拿李商隱的這首《離思》來說,要把李商隱拋開,只把它當成一首詩歌來欣賞,或者姑且把作者當成無名氏。就如讀一本小說時,只當成小說,而不去關聯作者。其次,要將今人所了解的,對於古人那一套思想也拋開,比如君君臣臣之、男女授受不親之類。已經過了上千年,當時人的思想究竟怎樣,不能完全知道。今人只是自以為是那樣,根本上只是一知半解。橫跨數千年,今人對古代的理解,其實非常含混。再次,要將詩中晦澀不易理解的部分放開,只體會其中的意思,不去深入解讀。最重要的是,拋開已有的看法,要有自己的理解。不必解讀詩歌原意,不通的地方,用自己的思想修補,只求在自己的心中通順即可。



這首詩題目為《離思》,描述離別後的傷懷和思念。詩中沒有說與誰離別,大可用心愛的人來解。一二句,「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氣盡」具體是什麼意思,且不管。「前溪舞」、「子夜歌」,到底是什麼舞,什麼歌?也不用去查。剛讀第一句,就要去看註解,或者自己查找,那樣太累了,許多人該打退堂鼓了。「前溪舞」,六朝時吳地舞曲;「子夜歌」,晉樂曲名。相傳是晉女子子夜所作。知道這些,對於理解詩真的用嗎?只是教人分心罷了。不去看註解,也不用去查找典故,也極易理解的。心愛的人離開之後,聽歌、看舞蹈,都會惹起傷心。心中能理解,就足夠了。何必一定要知道「氣盡」到底是什麼意思,至於,「前溪舞」到底是舞蹈,還是曲,還是歌詞,以及「子夜歌」到底是歌聲、還是古詩,又何必去管它。



三四句,「峽雲尋不得,溝水欲如何」。如白雲飄散,不可尋覓。如溝水東流,一去不返。如果一定要翻典故,則被宋玉的巫山雲雨耽誤時間,為卓文君的《白頭吟》而多費心力。

五六句,「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只看「書絕」、「淚多」,四字足夠了。蘇武鴻雁傳書,湘妃淚染斑竹,不必管他們。自分別,沒有一封書信。我非常傷心,整日以淚洗面。

七八句,「無由見顏色,還自托微波」。雖然不能相見,但是我沒有一刻不思念你。「托微波」,不用去管它,順著前面的理解,自行補充結尾足以。


讀下來,不看註解,不查典故,不管難懂的詞語,其大意也能理解。詩本來是心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不是文字,不關典故,而情才是主要的。一字一句解讀,只是理解字面。心得才是真正的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到底如何,那只是他的,而我得到的,是我的心。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是當時存在於內心的,感情都是異常複雜的,瞬息萬變,能表達出來的,只有萬分之一,而且已經不是原本想要表達的了。然而又是與原本的感情相遷附著的,需要用自己的感情去體會。一詞一句,而求還原本意,得到的只是須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AaR6GwBJleJMoPMVw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