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黃庭堅《清明》,悠悠萬古,是非成敗轉頭空

2019-12-05     聆思贅言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宋代:黃庭堅《清明》

黃庭堅這首《清明》詩,雖然詩題是清明,大概也是因清明節有感而作,說著清明,卻是藉以抒發胸中憤懣不平之氣,以及對這個世間的種種不公正的不滿,從而失去信念而心意灰冷。詩中滿是怨,也飽含無奈。

清明本是一個節日,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感。如懷念逝去的先人,遠方的遊子思家,也有人在大好的時節里踏青遊玩。更有一種人,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見到他人為節日而忙得不亦樂於,覺得這個世界把自己冷落到了一邊,從而因這個節日生出更多愁怨。

清明節在美好的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草木新綠,百花爭放,魚兒、燕子、蝴蝶、蜜蜂,紛紛攘攘,一片大好。更有如酥細雨,柔和春風,增添許多幽趣。縱使久病的人,也當為之歡喜。但是對於滿腹愁怨的黃庭堅,對著美好的春天,在這樣的節日,並一毫可喜之處,反而惹出許多怨恨來。恨到不能自勝,又要寫出一首這樣的詩,抒發憤懣和怨恨。

花木蟲魚,無邊春色,他並非看不到。但他覺得那些不是有意為自己而設,是時節到了自然而來,和自己沒多大關係,所以不關心,更不足喜。黃庭堅看來他人為著那些美麗的春色而欣喜,則是愚昧的,看不到事物的本質,被假象蒙蔽。因時節而帶來的,時節一過,也就隨之而去。何足喜,何足悲?人生也是一樣,來到這個世上,無論是賢是愚,無論做過什麼,都不免一死。數百年後,只留有無名荒冢,再沒有人分辨得清誰是誰。名字被世界遺忘,功業也都成空,當時每個人都非常在乎的,一旦被遺忘,恰如沒存在一般。後人說著是,說著非,都是說著虛空。人間就是如此,生此一世,寧不可嘆,寧不可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U8R3m4BMH2_cNUgNp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