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裡愛打人,怎樣改變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2019-11-16     教育思呈說a

本文/思呈老師(原創)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會出現很多種情況。而在很多家長眼中,比較強調的是關於孩子的社交問題,孩子如何交朋友,能夠交到什麼樣的朋友,在這個小集體當中會不會受欺負?但也有很多家長緊張的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喜歡打人,在幼兒園裡被當成小霸王。是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問題,還是因為孩子本身性格上有些問題?家長如果放任不管,孩子是不是會形成暴力性人格?這些都要由父母去考慮,所以,當孩子在幼兒園中出現或大或小事情時,爸爸媽媽總是緊張。

在孩子幼兒園時期,父母依然是孩子重點依附的對象,而在心中對父母的牽掛和依戀是無法消除的。要想讓孩子有安全感。多在家裡陪伴孩子,周末都帶孩子出去玩耍,讓孩子能夠放心和安心,才能夠更好地在幼兒園裡生活,可是面對於孩子喜歡欺負別人的情況,父母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呢?相信不管是誰家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受到了欺負,當父母的心裡難免會心疼和著急,但是對於稱王稱霸的孩子來說,父母同樣也是煩惱的。

孩子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壞毛病呢?

第一,缺少愛的家庭。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非常冷漠,父母很少和孩子交流,因此缺少了家庭溫暖孩子就會封閉自己,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聽話,但內心卻是非常容易攻擊人,因為在他的內心暴力可以保護自己。

第二,過分溺愛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孩子才是這個家的老大,所有的事情都會聽從孩子的。而孩子在家中永遠都是小太陽,備受全家人的關注,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重要的定向思維,一切都是唯我獨尊的,當孩子到了幼兒園大家都是平等關係,他沒有了特權,孩子一旦不開心,就會用攻擊人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不滿。過分的溺愛也容易讓孩子成為攻擊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負,總是在私底下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可是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就在某種意義上只長了孩子打人的傾向,總是在表面上和別人批評著自己的孩子,說自己的孩子打人不對。可是在私底下又會給孩子一些讚許和鼓勵。父母在人前和在孩子面前說的和表達的事情剛好相反。而且很多時候還會以孩子這種厲害沾沾自喜。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增長了孩子成為小霸王的風氣。

第四,父母本身比較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的做法直接會影響孩子,很大程度上孩子都是和父母學會的一些行為習慣,比如父母喜歡用暴力的方式處理問題。孩子則會否學著父母的樣子去處理。尤其父母在孩子面前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孩子就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所以,在幼兒園裡和別人的相處模式也成為這樣了。

第五,父母教育態度影響了孩子。

很多父母雖然告訴孩子很多事情不可以做,但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動不動就打孩子,即使是孩子在幼兒園裡打了其他人,父母也會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他,這豈不是在告訴孩子打罵才是正確的方式嘛,告訴孩子不可以做,父母又為什麼去做呢?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很多這樣的家長還很納悶,自己明明教育了孩子,為什麼孩子是屢教不改,因為重點在於讓孩子停止打人的時候,自己還在做著打孩子的習慣。

教育孩子改掉壞習慣一定要掌握方法,不要總是一面說孩子,一面不分青紅皂白的去懲罰孩子,這只能讓孩子同樣以強欺弱的方式去生存,同樣學著用自己的情緒發泄在身邊的朋友身上。家庭教育影響了孩子的未來,同樣也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好大程度上會讓孩子模仿父母,而這些不好的行為也會被孩子當成榜樣一樣去學習,這樣以來不管父母如何去教育教育都會出現失敗。

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孩子改正自己的行為呢?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冷處理。不能夠滋長孩子這種小霸王風氣,同時也不能太過於冷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同樣孩子也會用叛逆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第一,面對懲罰,就事論事。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以同樣的事情去舉例子。本來發生的事情還沒有處理,卻扯來了很多原來發生的事情,懲罰本身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個牢籠,用很多個負面的消息去籠罩了孩子,這可能影響了對孩子的判斷,同時孩子對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也是不認可的。不要把過去很久的事情拿出來去懲罰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於事無補的,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而受到了懲罰。不要對懲罰概念比較模糊,這樣沒有辦法讓孩子真實的認識到錯誤,更不知道如何去改正。

第二,要掌握方法。

對幼兒園的孩子打人來說,父母可以簡單的冷處理。可以適當的隔離孩子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比如讓孩子冷靜一段時間才可以去幼兒園,這對孩子來說就像是剝奪了他的權利一樣,孩子自然會覺得自己的處理方式是錯誤的。父母要學會很好的利用語言,而非暴力的形式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維護正當的權利,也能夠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事情的態度。

第三,教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

大多數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因為缺少協商的技巧,沒有老師或者成年人在場的情況,孩子是不會輪流玩玩具的,所以,孩子之間會出現爭奪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打起來,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的規則意識,同時教孩子如何去協商解決問題,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才不會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動手打人。如果用商量的方式去和孩子討論,那麼也會增加孩子之間的友誼。想辦法用正向的強化削弱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四,注意孩子生活的環境。

在小孩子的世界中很容易出現盲目崇拜,比如在電視中看到一些英雄會有救人的情況,這時也許用運用的是武力,所以,孩子就會認為動用武力是一種很英勇的表現。比如很多孩子在看到孫悟空打妖怪的時候會用金箍棒,也許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就會找來一根棍子去打小夥伴,這些行為不見得是正確的,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進行講解,不要讓孩子這種不明智的思維意識在生活中去錯誤運用。無意識的傷害也是傷害。而且這種對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會有深刻影響,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平時生活的環境,儘量少接觸有暴力行為的東西以及媒體上的視頻等等。

要讓孩子學會什麼樣的情況才是伸張正義,什麼樣的情況是在亂施暴,並且告訴孩子暴力行為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提高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才能讓孩子懂得如何去運用自己的暴力。

愛打人絕對不是一個好習慣,父母一定要通過正向的引導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社交習慣,而且要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這才能讓孩子在幼兒園裡度過美好的童年。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兒童教育,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分享,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到大家。有相關育兒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將為您一一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94mi24BMH2_cNUgAX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