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這顆目前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固體行星,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從而形成的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地球表面又可以分為海洋和陸地兩部分,其中海洋面積約占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而剩餘29%的地球表面則被陸地覆蓋,總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千米。而地球的海陸面積比例以及海陸位置分布都是在動態變化之中的。
亞洲的「南亞次大陸」
目前,地球表面的陸地分布分為六個大陸,分別是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南極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其中澳大利亞大陸是最小的大陸,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而亞歐大陸是面積最大的大陸,總面積約為5476萬平方千米,約為澳大利亞大陸的7倍多。在亞歐大陸中,亞洲的面積約占了4458萬平方千米,又可以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等六個分區。
亞洲地理分區
我們發現,在亞歐大陸當中,又會出現一個「南亞次大陸」,這是為什麼呢?南亞和亞歐大陸明明是連成一個整體的,為什麼又稱其為「次大陸」呢?次大陸是指在大陸當中,相對獨立的較小組成部分,這一區域通常和大陸中的其他區域難以交通,通常被山脈、高原、沙漠、荒漠等阻隔,南亞次大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次大陸。
喜馬拉雅山脈
南亞次大陸的範圍主要是指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廣闊半島形陸地主要的地形單元包括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主要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家。由於高大的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和伊朗高原的阻隔,南亞地區與亞洲其他地區的陸地交通十分不便,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不僅如此,世界上地球表面的陸地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的,可以說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南亞次大陸
隨著地球的板塊運動,陸地也在發生不斷的移動,並有可能發生碰撞或張裂,我們目前看到的大陸分布只不過是運動中的一個瞬間。從板塊分布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南亞次大陸雖然屬於亞歐大陸,但是卻屬於印度洋板塊,說明曾經南亞次大陸可能並不屬於亞歐大陸。事實上也是如此,現在南亞次大陸不斷的向北移動,一頭撞向亞歐板塊,從而形成了巨大的褶皺山系和高原,如果把時間往回倒,那麼南亞次大陸就會向南移動,和亞歐大陸分離。
岡瓦納古陸
南亞次大陸的總面積約為430萬平方千米,曾經是岡瓦納古陸(包括南極大陸、非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南美洲大陸和南亞次大陸等組成)的組成部分。在古生代晚期岡瓦納古陸開始分離,南亞次大陸成為一個位於印度洋上的巨大島嶼,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塊面積較小的大陸。此後,南亞次大陸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向亞歐大陸靠近,最終一頭撞向亞歐大陸,並融為一體,而且還形成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南亞次大陸夜間燈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