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金融「土特產」:反腐敗不留死角|澎湃社論

2019-12-12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與那些有實物的「土特產」相比,無形的金融「土特產」更加隱蔽。

「土特產腐敗」並不稀奇,但是金融行業也出現「土特產」,讓人大開眼界。但是陌生的腐敗外表之下,還是熟悉的腐敗套路。

12月10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官網消息稱,駐銀保監會紀檢監察組日前開列了兩份共包括17類的銀保監會系統名貴特產特殊資源清單,作為持續整治系統黨員幹部利用名貴特產特殊資源謀取私利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切實舉措。清單既包括有形的「特產」,如高端信用卡、紀念幣(鈔)等;又包括無形的「資源」,如金融監管或經營服務相關的審批權決定權、可獲利內部信息和機會等。

這次通報中首次提到了存在公職人員在網貸清理、非法集資案件查辦中的「特權挽損」案例,引起外界較多的關注和解讀。然而打擊金融行業的「土特產腐敗」,更反映了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的決心和反腐制度對新型腐敗現象的敏銳觸角。

「土特產」這個詞早就被腐敗分子玩壞了。近年來各地查處的腐敗案例中,「土特產」的身影屢見不鮮,經常被用來搞所謂「暗賄」「雅賄」「微腐敗」。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腐敗的本質就是公器私用、以權謀私。

「土特產腐敗」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行業性特徵,比如某地有什麼名煙、名酒、名工藝品,就很容易成為重災區。在此之前,多地列出了各具特色的名貴特產類特殊資源名單。金融「土特產」清單只是這一治理思路的延續。

與那些有實物的「土特產」相比,無形的金融「土特產」更加隱蔽。比如在資本市場,一條信息就能帶來巨大利益。但是非法利益的彈性空間有多大,就意味著其社會危害的彈性空間有多大。「特權挽損」就被形容為「讓領導先跑」,這對爆雷事件的受害者無異於二次傷害,對政府公信力也是嚴重傷害。

開列金融「土特產」清單,並保持名單的持續更新,可有力震懾某些人的僥倖心理。反腐敗鬥爭既然是一場持久戰,就必須密切觀察「敵情」的變化,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戰術。但是目標是恆定而不容誤讀的,那就是有腐必反、不留死角。

※ 編輯|程仕才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nQ6-G4BMH2_cNUgU-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