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期間,福田區委先後抽調30名幹部下沉福保街道各社區,他們奮戰在社區、街頭、高速口,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任勞任怨、默默奉獻、主動「逆行」,在瑣碎的工作中彰顯不平凡。
作為一名黨齡16年的老黨員、一名經驗豐富的組工幹部,鄭崇哲在疫情來襲初期就主動請纓、下沉基層並迅速進入角色。鄭崇哲自願放棄周末休息主動加班,剛下沉社區,就與社區幹部一起,加班加點進行人員信息比對,為下一步決策做好信息收集;小區防疫重點時期,又前往新桂花村協助社區工作者進行體溫測量、外來返深人員登記、出入登記等工作,經常一站就是8小時,任勞任怨、毫無怨言。近50天裡,在社區防疫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見他忙碌的身影。
2月25日下午,鄭崇哲與一工作人員依慣例進行轄區巡查時,在國花路與菩提路交匯處發現了一名疑似精神障礙的流浪乞討人員(並有暴力傾向)。按上級部門在防疫期間對重點人群進行管理的要求,為做好疫情防控,應將此人送往康寧醫院進行治療,但在與該名乞討人員的溝通中,發現此人一直神情恍惚、自言自語,在工作人員對他勸導時他突然情緒失控,並手持磚塊,對在場工作人員造成了安全威脅。情急中,鄭崇哲奮不顧身直面被病毒感染的危險,與在場的其他工作人員合力將乞討人員控制後,按規定移交給120送往康寧醫院。隨後,康寧醫院在對該名流浪人員做CT檢測時發現肺部有不明陰影,醫院立即通知參與行動的密接者須自行隔離等待核酸檢測的確診結果。聽到消息,大家的心咯噔一下。萬幸的是,當天晚上10點多,得知其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確定未感染新冠病毒,此時,大家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鄭崇哲(右一)與「三人小組」共同堅守「硬隔離」樓棟
2月8日,根據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所住的單元必須實施整棟硬隔離。根據社區抗疫防控組的部署,鄭崇哲前往豪園居投身到該小區「硬隔離」的工作中,由於隔離點的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且當時小區物業辦仍有部分人員尚未返深,為確保被隔離樓棟24小時有人值守,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鄭崇哲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每天都堅持在崗,並協助社區做好隔離居民的心理疏導工作,消除他們的抱怨與不安,同時還承擔為隔離戶取快遞、送菜送物品、清運生活垃圾等工作,有效的緩解了社區和物業人手不足的壓力。3月1日,紅樹福苑確診一例境外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鄭崇哲又與其他下沉幹部一起投身到新一輪的封樓查控工作中,14天隔離期內,下沉幹部代表街道為住戶送上暖心禮包、主動為有需求的住戶「送醫上門」,還為隔離的女同志送上3.8節驚喜,獲得隔離樓棟居民的高度認可。
鄭崇哲(左二)代表街道為住戶發放暖心禮包
「我是一名中共黨員,也是一名組工幹部,國難當頭就該勇於身先投入一線,與社區一線工作者共度難關。」鄭崇哲在加入先鋒隊時這樣說過,他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承諾。在福保社區像鄭崇哲這樣的黨員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共同築牢福保抗「疫」的堅實防線。
石廈社區是福保街道唯一的城中村社區,人員密度大、防疫難度高,區委及時將區統計局綜合事務中心主任劉申下派石廈股份公司,指導做好股份公司和社區的防疫工作,他的加入使有些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成為城中村抗「疫」的推動器。40多天,他用腳步丈量石廈,用專業「數」統石廈,用行動踐行一句承諾,近3萬人的石廈村至今無一感染。用社區第一書記的話說,劉申是一名既專業又「接地氣」的優秀幹部。
劉申(左一)督導城中村疫情防控標準化工作
石廈村本有39個出入口與外界聯繫四通八達,疫情初期已封閉32個出入口。2月初根據市防疫指揮部要求,所有居民需辦理出入證進出小區(城中村),起初石廈村採取由各出入口崗亭負責發放出入證的模式,由於崗亭工作人員沒有完整的居民信息數據,導致人員身份難以核實,存在外來人員可隨意辦理出入證入村的問題,增加了石廈村的安全隱患和感染風險。劉申積極建言獻策,利用自己在統計局的優勢,調研了全區15個城中村出入證發放的做法,並結合石廈村的實際,取長補短,形成了網格員作為核實主體,房東、樓棟長、出入口崗亭人員共同參與,社區「三人小組」監督的石廈模式,既確保了第一時間掌握返深人員信息數據準確真實,又有效的杜絕了非本村居民私自進村的可能性,降低了安全防範風險的同時又提升居民辦證效率,確保一人一證。
劉申(左一)走訪轄區規上企業
在企業復工復產審核機制方面,原本企業復工復產需向屬地社區服務站備案並由社區服務站進行審核,但該模式存在因社區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不了解,從而增加審核成本、延長審核時間等問題,拖慢轄區企業復工復產的進程。劉申運用其從事統計工作的優勢,一方面整合物業管理處意見,另一方面與區住建局、區金融局的白名單資料相結合,為生產經營情況良好、社會信譽高的企業打通綠色通道,協助社區加快審核進度,保證轄區企業復工復產,截至2月底,轄區內55家規模以上企業已有54家完成復工(另有一家電影院根據上級要求尚未復工),有效的保障轄區企業及時復工復產,為經濟社會穩定助力。
新冠疫情發生初始,王小飛還在山東老家休假,當他看到國內疫情嚴峻形勢,作為一名26年黨齡、20年軍齡、已經48歲的軍轉幹部,他毅然放棄休假,大年初三火線歸隊,主動請「戰」,要求下沉社區,和一線工作人員一起並肩戰「疫」,為社區居民的平安「保駕護航」。他所在的益田社區是福保街道最大的住宅小區,出入口多、人員密集、防控難度大,這裡不僅有封樓查控、出入口測溫的日常工作,更有涉及轄區百姓衣食住行的人情冷暖。
王小飛(左一)在指導益田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王小飛到了益田社區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控的「重頭戲」——硬隔離。為了堅決做到既「嚴防」又「不隔愛」,他和社區黨委書記陳沈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提出並組建了由幹部、黨員志願者、網格員、物管人員組成的「跑腿小分隊」,並主動參與小分隊的日常「跑腿」工作。這支隊伍為封樓隔離的居民提供快遞取件、採買用品、定時收取垃圾的服務,保障服務事無巨細,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
盒馬鮮生超市是益田社區最大的超市,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轄區居民的日常採購需要,但因防控需要,對盒馬的南門進行封閉,這意味著居民需繞路或者前往更遠的超市進行採購。於是他「另闢蹊徑」建議在盒馬南門設置貨架,安裝監控攝像頭,居民可通過收集APP自助選貨下單,或由「跑腿小分隊」為居民現場代買,既符合防控要求又解決了居民購買生活用品繞遠路的問題,打通了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王小飛(右一)組織籌措防疫物資捐獻給一線工作人員
在益田社區工作的30多天,王小飛看到了一線工作人員的不容易,他被管理處保潔人員在口罩短缺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的行為而感動。隨後他發動身邊好友,通過各種渠道籌措了1500個口罩、3支體溫測試槍和1箱酒精,捐贈給益田社區管理處供保潔員使用,保潔阿姨也因此親切地稱高高大大的他為「老小伙」。
明月社區轄區內共有各類企業、商戶880餘家。企業集中分布南方國際廣場寫字樓,而商戶則零散分布在各條路街旁,復工復產工作中涉及企業多、情況複雜、任務重。來自區人力資源局勞動監察大隊的下沉幹部龍庚紅、周朋兩名同志運用自己在人力部門的工作優勢,專門幫助社區做好企業商戶復工復產專項任務,完成企業商戶登記備案、檢查審核,目前明月社區企業復工情況一片向好。
龍庚紅(左一)走訪轄區企業,登記企業信息
龍庚紅是一名退役老兵,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他衝鋒在前,毫不畏懼,他愛人同時也是一名志願者。而夫妻倆將正在上初三的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在疫情面前舍小家,顧大家,他自覺做到了退伍不褪色,彰顯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周朋下沉參加疫情防控以來,認真參加社區復工復產專項工作檢查,逐個核對企業商戶信息,宣傳法律法規知識,及時做好信息登記,並貼心服務企業商戶,積極完成社區黨委交辦的工作任務。可直到一次偶然機會,同事才知道他的妻子剛做完手術,正在康復醫療中,家中還有兩個年幼的女兒,而在連續一個月的高強度工作中,他未曾讓任何人知道。
周朋(正中)走訪轄區企業,檢查企業復工資料
龍庚紅和周朋在工作中既跑在一線,也善於思考總結,他們總結實施「四個一」審核模式,堅持「防疫」「復工」「安全」三管齊下,全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一是制定一套方案。實行「一企一策」,指導企業及時制定復工復產、應急處置方案,報防控指揮部備案後,全面啟動復工復產工作。二是進行一次檢查。由防控指揮部復工復產小組對人員情況、防控措施、防疫物資準備進行檢查;指導企業對設施、設備進行安全檢查並徹底消殺。三是建立一本台帳。社區指導各物業小區管理處建立進出車輛和人員登記一本台帳,企業建立員工健康管理、小區消毒、檢查佩戴口罩情況一本台帳。四是簽訂一份承諾。社區指導企業在i深圳申報材料,企業要張貼好蓋章的《疫情防控安全責任承諾書》,壓實防控責任,為企業全面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在防疫前沿陣地,他們衝鋒在前,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的到來也給社區工作者們鼓舞了士氣,共同築牢了疫情防控的道德防線。
如今,下沉幹部們仍然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他們用實際行動為社區的安全織密一張張「防護網」、築牢一道道「防火牆」!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