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排槍槍斃隊列很強?其實都是明朝神機營幾百年前玩剩下的!

2020-11-28     戰爭史

原標題:歐洲排槍槍斃隊列很強?其實都是明朝神機營幾百年前玩剩下的!

作者:毅文團隊阿喀琉斯,無授權禁轉

在1386年(明洪武十八年),明朝的雲南景東地區少數民族逐漸開始發生騷亂,當地土著思倫更是公開反對明朝,並集結當地土著以及少民向明軍發動進攻,沐英派遣明將寧正前往應戰。

沐英,其家族世代為明朝鎮守雲南地區,極大的鞏固明朝對該地區的統治

不過此文並不是為介紹平叛作戰,而是此戰當中最大的亮點是沐英為了對付思倫的大象,首次創新了古代的疊陣,這種疊陣一貫以來都是用弓弩排列進行輪番的射擊,只不過在這裡弓箭已經全部更新為火器。沫英先將作戰的士兵分為三個行列,這些士兵全部配備火銃,當敵人進攻時,第一行的士兵首先發射火銃,待到發射完畢後,立馬轉身退到第三行以做好二次射擊的準備,同時第二行的士兵立馬替補到第一行繼續射擊,這樣以此類推就可以保證不斷的發射。

現代遊戲當中復原的大象進攻隊列

不過與此同時,思倫的大象戰術又是怎麼樣的呢?首先這些參戰的大象被集成一群,並全部被披上了鎧甲,背上安置著由欄杆和盾牌組成的戰樓。樓里則坐著指揮步兵和進攻的將領,大象在腰部區域則放著兩個竹筒裡面插著短槊,在進入敵軍陣前可隨時取出往下刺殺,這樣一看,皮糙肉厚的大象確實蠻難對付的。

根據古籍記載大象在進攻時,明軍三疊陣火統和神機箭在進入射程內便開始連續不斷的射擊,由於火器集群發出的聲音非常大,即使沒有命中許多大象從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陣勢,很多大象受到驚嚇不聽指揮便落荒而逃,整個進攻集型也隨之潰散。

明軍使用的可以連續發射的神機箭,該武器貫徹整個明朝戰爭

經過連續一天的血戰,由於疊陣的火力連續性,讓思倫的大象完全派不上用場,一半的大象都被火器打成了塞子,而其中一部分則被神機箭射成了刺蝟,餘下士兵更是被明軍斬首三萬,俘虜過萬人,思倫大敗而歸。

可以說沐英首創的三疊陣要比歐洲領先的近百年,和明軍類似的陣型在十六世紀下半葉的歐洲才出現,而明朝的近鄰日本也是到了1575年的長筱之戰中才出現火器陣型,當時織田信長命令3000名攜帶火器的炮手組成和明軍類似的三個梯隊進行射擊,其原理和沐英的三疊陣沒有太多的區別。

日本長筱之戰中的火器隊交替陣型

當然明朝三疊陣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數十年後朱棣遠征漠北的神機營再次依靠三疊陣痛擊了韃靼軍隊。

由於在1409年7月明朝大將丘福率師十萬原征漠北時,當時由於過於自信,竟然自大的帶著千人就敢深入漠北進攻敵人,結果中了計,最終被圍困戰死,他率領的剩餘部隊也是群龍無首,最終無功而返。

明成祖朱棣的古畫復原

消息傳回後,京師震動,朱棣更是憤怒至極為了挽回明朝的顏面,在1410年2月朱棣親率數十萬大軍遠征漠北。

在此次遠征當中,由於神機營的武器已經換代,除了發射彈丸以外,還要發射箭矢,並且還要裝入火藥,木馬子以及打開火門蓋,發射程序相當複雜,在戰事激烈時,炮手在慌忙中容易出現失誤,沐英時代的三疊陣在這時候就不太適用了。

現代遊戲復原的三疊陣

於是明軍另外獨創了一種新戰術,和沐英的三疊陣相比,同樣也是把軍隊分為三個行列,但不同的是,這時的明軍分工更加細緻。

首先第一行的士兵在發射完之後,迅速將火器遞到第二行的士兵,同時第二行的士兵將已經裝好藥的火器傳給第一行,然後把此前已經發射完的火器交給第三行重新裝藥,以此類推,在其中可以看到第一行的士兵只負責發射,而第二行的士兵負責傳遞,第三行則負責裝藥,分工非常明確。

不過筆者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專門挑選槍法好的士兵作為發射者,在保證發射密度的同時讓他們專注於射擊,從而提高精準度和射擊效率。

朱棣進攻漠北的彩繪,朱棣數次遠征蒙古,極大的削弱了游牧民族的勢力,但是因為補給等問題,無法一次平定蒙古各部軍隊

回到現實中,明軍在面對阿魯台率領的韃靼首輪進攻時就被武安侯率領的右哨部打退,在面對神機營的密集炮火下,敵軍的騎兵根本無法抵擋,甚至有一些炮手做到了一彈穿兩人的傲人戰績,而不甘失敗的阿魯台之後率領騎兵奇襲朱棣的營地,妄想直搗黃龍,擒殺朱棣,但反被朱棣率領的數千精銳騎兵反殺,打的落荒而逃,明軍在激戰數日後,重創韃韃,並於7月14日班師回京。

在之後的三疊陣還經歷過發展,比如在嘉靖朝與韃靼的作戰當中明軍還結合戰車創新了三班輪射法,如第一班士兵走出車營之後,站在戰車之前射擊火器,然後再由第二班士兵進行接替,之後再等第三班士兵出來接替,循環不斷,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類型,不過都是和沫英所創的三疊陣的原理差不多而已了。參考資料: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F_TDnYBdHeNs4oxuL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