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眉山足跡丨三蘇祠(下)——「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

2019-08-28     眉山東坡文化

三蘇祠篇

南軒——蘇家書房書聲琅琅

「坐於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南軒,先君名之曰「來風」者也。

——蘇軾《夢南軒》

東坡盤陀像。

「南軒」即今日的「來鳳軒」,便是蘇家書房。蘇軾活潑好動,也能靜得下來,這是一種難得的天賦。

得益於母親的啟蒙,蘇軾很早便躍入了書海,南軒內的琅琅書聲,是蘇家的常態。《論語》《漢書》《戰國策》《莊子》……無邊的世界與浩瀚的書海,蘇軾在這兩端汲取靈氣,培養著他自身的大氣魄。

幼年蘇軾許下的承諾

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宋史·蘇軾列傳》

蘇祠一景。

10歲那年,蘇軾在南軒與母親共讀《漢書·范滂傳》。

程夫人愛撫著兒子,道:「范滂乃東漢名士,其人品格高潔,可比伯夷、叔齊。他懲惡除奸,護佑百姓,卻遭惡人誣陷,要取他性命。范滂寧死不屈,他與母親訣別時,把家事託付給弟弟,只求母親割捨這份骨肉親情,莫為自己哀傷,來生再報母親的大恩。范母深明大義,對兒子說:『兒啊!你剛正一生,必將流芳百世。你連性命都能舍,為娘還有什麼不能舍的呢?』范滂得了母親的話,便再無顧慮,他伏地拜謝母親,而後慷慨就義……」

程夫人說著,眼中閃著淚光,蘇軾將《漢書》捧於胸前,瞪大雙眼,看著母親說:「母親,兒欲做范滂,您允許嗎?」

程夫人對蘇軾說:「兒啊,你要做范滂,為娘就不能做范母嗎?」

母子對視,彼此皆熱淚盈眶。「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程夫人告訴蘇軾,不僅要有學識,更要為人正直。母親懷著希冀,兒子許下承諾。蘇軾用一生的仕途踐行了這個承諾。

蘇軾兒時寫的作文

「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

——蘇軾《黠鼠賦》

蘇祠一隅

大約11歲那年,蘇洵結束遊歷,回家正式接手孩子們的教育。某日,蘇洵命孩子們作文,蘇軾在文中寫下「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這話寓意人能在大事上全神貫注,卻往往會在小事上翻船,是用心不專的緣故。

難以想像一個11歲的孩子能寫下這樣的話,或許是天才少年的靈光一閃。父親很讚賞,蘇軾也很得意。多年後,蘇軾將這話寫進了《黠鼠賦》中,作為他對自己孩子的告誡。

眉州三蘇以文章而聞名天下,蘇洵立下的家學有決定性作用。當時的北宋盛行聲律之學,看似辭藻華麗,實則言之無物。蘇洵對此尤為厭惡。他教育孩子誦經史,作策論,文章以經世致用為要。他做的很成功。無論是蘇軾的雄偉,還是蘇轍的浩瀚,其中都蘊含著他們對家國命運的整體思考。

1057年,蘇軾兄弟進京趕考。其時正值歐陽修改革文風之際。兩位眉州學子的文章,讓北宋文壇領袖大為讚賞。自那時起,蘇家文章便成為標杆,天下學子皆爭相效仿。

荔枝老根——見證蘇軾的鄉情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白髮,猶作江南未歸客。」

——蘇軾《寄蔡子華》

荔枝樹根

1056至1066年,十年間,蘇軾兩次南行赴京,兩次返鄉丁憂。這十年,真是「生死兩茫茫」。母親程夫人、妻子王弗、父親蘇洵先後病逝,蘇軾丁憂三年又三年,悲痛不自言。

1068年,蘇軾在家丁憂期滿,開始了第三次南行。這一次的南行不同以往,父母妻子皆病逝,眉州老家已無至親。族人與友人們或許知道,此一別後,要再見就難了。他們在蘇家老宅里種下一顆荔枝樹,盼著那荔枝紅了,蘇軾能回家看看。樹上荔枝紅了一遍又一遍,但蘇軾再也未能返回故鄉。

人不在了,但家還在。族人與友人們,盡心守護著蘇家老宅,直至元代,這裡被正式命名為「三蘇祠」,以示對三蘇父子的紀念。明末,三蘇祠毀於戰火,清初又得以重建。今日,三蘇祠已由最初的「五畝園」擴建為104畝的古典園林,是全世界蘇氏後裔和三蘇文化愛好者的朝聖之地。而那顆荔枝樹,跨越千年時光,終於壽終正寢,它的根干被永久保存於三蘇祠內,以供世人瞻仰。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陳甜 劉寅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AVT6GwBJleJMoPMsy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