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氏之國與莊浪

2019-09-12     隴先生

提及華胥氏,我們不得先說華胥氏之國;考究女媧降生聖地,我們必須從朝那湫說起。莊浪桃木山山頂的姊妹湫淵,是一個神秘的地方(關於莊浪朝那湫將在《朝那湫,國家水祭大典的聖神地》一文中論述),原始人類的第一個國家,就誕生在這裡,人類始祖就在這裡降生,中華文明就在朝那湫畔肇啟。

一、華胥氏與女媧

女媧是什麼人?女媧出身在什麼時代?這位歷史上的神話人物在我國歷史上到底占有怎樣一種地位?

這些問題在中國史學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是在神話學界和民俗學界,那些「首屈一指」,赫赫有名的大學者,也各持己見,各具說法。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和「定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的旅遊業蓬勃興起,各地都打出」開發民俗文化產業」「促進地方旅遊發展」的口號,一個一個把老祖先們抬出來,搭起舞台,大演歷史,大發文化之財。本來把歷史上沒有弄明白的「傳說人物」、歷史事件,叫地方狹隘主義者和地方官僚們一下子攪得一塌糊塗,亂上加亂,給歷史研究遮掩上了一層迷茫的霧罩。

女媧誕生在什麼時代?她是誰的後裔?這個問題還得從」華胥氏」說起。

華胥氏,是神話傳說中女媧和伏羲的母親。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諸學科研究的一些成果來看,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社會中一位民族部落的傑出女首領,是伏羲、女媧的生身之母。

我們可以這樣推理:因為上古的神話傳說講,自盤古氏開天闢地以來,「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於是天塌地陷,陰雨不霽,洪水遍地。傳說華胥氏族的部落在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她的兩個兒女即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里,被漂到了葫蘆河裡,才倖免遇難。

那我們要問:古代的「天」在何方?地上的「西北」又在何處呢?這是我們考究華胥氏、華胥氏之國首要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地域概念及地理方位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搞明白,還談什麼華胥氏與華胥氏之國的研究呢?

國內許多神話學家、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在研究考證雷澤、華胥氏、女媧、伏羲、華夏等創造人類「啟元」文明的「先哲」時,往往忽略了「地域」概念和地理「方位」,因此,自己把自己的研究的成果高懸於半空中,搖來搖去,很難讓人捉摸定。

我們研究華胥氏、華胥氏之國,還是要從古籍里尋找」蜘絲馬跡」,不依靠古籍和神話傳說資料,那我們就會陷入」異想天開」的困境里,就會胡編亂造,就會違背歷史的真實。

我們首先來看古籍中關於「華胥氏」的一些記載——

《太平御覽》引《詩含玉露》:「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犧。」

《史記·補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

《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

《繹史》引《帝王世紀》:「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

上面古籍的記載,可以看出,伏羲氏之前為華嬃氏,華胥氏之前還有燧人氏,華胥氏為燧人氏時代的一個氏族。華胥氏,上古又稱「華嬃氏」,她是屬燧人氏部落的氏族之一的原始的華族。

在中國神話時代,混沌(天地),燭龍(北極光),巨靈(河神),山神,燧人氏……都屬「自然靈崇拜」。

華嬃氏(花靈),伏羲氏(葫蘆),神農氏(五穀神)……都屬「植物靈崇拜」。遠古,還有一個有巢氏,古書上找不到他的譜系,可能與燧人氏同期,巢居民。

《史記·補三皇本紀》說伏羲氏之後才有女媧氏,但是,有些古籍里記載,伏羲、女媧為兄妹,說明他們是同一個時期的氏族。《漢書人表考》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生女為女媧」。《全唐詩·盧仝與馬異結交詩》又記載:伏羲、女媧為夫妻,「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搗煉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

《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記載:女媧氏之後為大庭氏,「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周易·繫辭下傳》:伏羲氏之後是神農氏,「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繹史》引《尚書大傳》:「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繹史》引《禮含文嘉》:「三皇:慮戲、燧人、神農」;《白虎通》:「三皇者,何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

《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載:「柏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以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何在」;《莊子·怯篋》載:「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陸氏、驪蓄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以上摘引的這些古籍記載的資料,是本人在1999年編寫《羲皇頌》一書時,在 「史海采貝」一部分里轉錄來的。《羲皇頌》一書作者以歷史長河為主流,以時間為順序,從近百部古籍里採擷了250多條關於伏羲、女媧的文字資料,並加註釋、簡評和作古籍簡介。作為伏羲文化研究的資料用書。我在這本書里,對華胥氏部落曾作過一些膚淺的研究和認識。

華胥氏族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文字初具雛形,語言以「華」音為基,華代表一起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燧人氏崇拜太陽與火,因為稱「華」,如火華,由於花果瓜菜有艷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一株掛著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才創造了「花」字。因此,華胥氏時代前期,可能是太陽、雷電與火等光華崇拜(自然靈崇拜),後期則是花華崇拜(植物靈崇拜)。華胥氏為燧人氏族中的成員,是較早的有文化的人類,他們崇拜太陽、火等「自然神靈」。

華胥國是一個傳說中的原始「國家」,從許多古籍記載里則透露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這些遠古民族生活的國家,其實就是母系氏族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一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

後來,由於漫長的歷史原因,桃木山朝那湫這一原始國家雛形被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二、雷澤辯識

我們粗略的知道了華胥氏的「氏譜」之後,首先應該考究和了解 「雷澤」是什麼?「雷澤」在哪裡?「雷澤」在中國文明啟元時代的地位和重要意義在哪裡?

簡單的理解,雷澤就是雷神居住的水澤。古籍《史記·五帝本紀》道:「舜耕歷山,漁雷澤」。《山海經·海內東經》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鼓,敲擊;吳西,吳地西部。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道:「雷澤當作震澤。」此以震卦所象為雷。又《淮南子·墜形訓》道:「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高誘註:「雷澤,大澤也。鼓,擊也;熙,戲也」。

那麼這裡的吳西又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還是從龍山的地理位置說起。隴山,又稱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稱「岍山」,誤作關山。關山在上古又稱吳山、或吳岳。《大荒東經》中講雷澤在吳西,應是吳岳之西。西北師範大學教授范三畏先生考證,今莊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澤。莊浪也是伏羲、女媧活動的主要地區。

莊浪地處古成紀(即靜寧縣)和大地灣遺址(秦安縣)中間,相臨很近。可以肯定的說,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的關山天池。另外,太湖說、菏澤之說不符合「吳岳」的地域地形特色。太湖有震澤之名,而無「雷澤」之稱,況且地方也太遠。還有一說即晉南蒲澤說。蒲澤在歷兒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無澤。

關於「雷澤」之說,我在《羲皇頌》一書中的《伏羲生地辨析》《「華胥」與「雷澤」辯》篇目中早就論證的很明確了。這裡,我沒有必要再重複地來說這個問題了,大家如果對此研究敢興趣。可以看看我的《羲皇頌》一書。

范三畏的《曠古逸史》就雷澤問題論證得有據有理,他肯定地說,湫頭山山頂的朝那湫便是撲朔迷離的雷澤,華胥氏之國就是今日涇源、華亭、莊浪三縣交界處的湫頭山周圍一大片土地。伏羲之母就在這裡踩雷神大跡,感孕伏羲十二載(一紀)而誕生人文始祖的聖地。范先生在論述桃木山地理位置時說,隴山山脈,習稱六盤山地區。其形如一條長龍,首伏寧夏,尾落甘陝,由正北向東南迤邐而下。但後世習慣,正如今地圖所標,將其北段稱為關隴地區即大隴山山脈,南端則稱為隴山即小隴山山脈,中間大致以甘肅莊浪縣東邊境上的桃木山一帶為其分界。桃木山真正是原始文明產生燦爛光輝的地方!

范三畏先生在其《曠古逸史》中持朝那湫莊浪說,而平涼已故歷史學家祝世林先生則持朝那湫固原說。不管怎樣,莊浪朝那湫與隆德北聯池、秦安大地灣都在大六盤文化圈內,如果從大地灣上溯到莊浪朝那湫或隆德北聯池,我們完全有理由肯定以六盤山地區為中心的範圍內是華夏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朝那湫即是「雷澤」,朝那湫便與伏羲出生地有了淵源關係。

莊浪朝那淵及吳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觀念對地形地貌的要求。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組成,前湫背靠湫頭山,形似陰陽圖,後湫也形似陰陽圖。四周灌木叢生,草深林密,人跡罕至。我們斷定,莊浪桃木山天池古朝那湫池,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肇啟之地,是遠古先民舉行生殖祭祀的聖地,是中國第一個國母華胥氏采大人跡,兆孕伏羲的聖地,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雛形國家形成的神聖地,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華族、夏族的誕生聖地,朝那湫,是中國泥塑聖祖女媧的誕生地。

三、成紀與莊浪

莊浪是古代成紀所屬之地。中國秦縣成紀的古城遺址在靜寧縣的治平、李店鎮交界處,距離莊浪不過百里之地,且莊浪與靜寧曾在一個歷史時期為同一個縣治所轄。無論漢成紀,唐成紀,均在古成紀範圍之內。

遠古,古成紀是一個地理概念,秦實行郡縣制時期,才作為縣治進入歷史史冊的。這些歷史問題,我都在我的《羲皇頌》一書中《關於治平成紀的命名淺釋》《成紀南遷史實》等篇里論述的很清楚,不過,人卑言微,沒有人去理會罷了。

古成紀包括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主要是葫蘆河、成紀水等流域範圍)都屬於古成紀的範圍,都是伏羲女媧部落活動的主要地區。古成紀不是天水人所說的那樣狹小。以最早的成紀縣治為歷史依據,它的核心就在靜寧、莊浪兩縣所有的境地內。秦安、莊浪兩縣交界處的大地灣遺址也都是古成紀的範圍地。

在上世紀末,我的《關隴神話圈與精彩的神話傳說時代》的一篇拙文,說得比較具體,在這裡,摘引如下:

關隴地區是一個十分神秘的地方。這裡曾孕育了中華最古老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伏羲降生、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伏羲畫八卦、伏羲作瑟《造駕辯》、女媧摶土造人、女媧做笙簧、女媧補天。漢晉古籍中也記載了許多關於伏羲得以兆孕的神話傳說:「華胥履跡,怪生皇犧。」「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見《太平御覽》和郭璞《山海經·海內東經》);華胥住華胥之國,華胥國有雷澤。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神話學家范三畏先生經過多年的考證研究,「良工心苦,鉤沉致遠,以上古的神話與歷史共稟一胎為脈絡和思想,就神話與歷史,神話與考古發掘,神話與古代氏族社會,圖騰崇拜與神話人物等等一系列關係給出了別開生面的解說。對學術界一直來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的諸如伏羲的發祥地,華胥履跡之迷,女媧之陵,馬鹿崇拜與炎黃關係,以及夸父、刑天、西王母之『生地』『圖騰』等問題作了綿密細緻的考證,得出一些擲地有聲的結論,使上古神話真正的歷史意蘊出現了原形,同時也將華夏民族兒時的面貌活脫脫召來紙上。」(寧恢《昏鏡重磨——評〈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甘肅書訊》1999年)。

四、原始「踩大人跡」兆生聖明之俗

關於人類「踩大人跡」兆生始祖的神秘問題,如華胥氏、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這種感生神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履跡是先民為了生殖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兒女泉一類的民俗事象,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這和和履是一個道理,一種民俗意義。在原始族群時代,在祭祀的幼稚初期,在宗教啟元的歷史階段,「巫」代表了「神祇」,是原始部落的最高文化形態,神靈作為遠古人群的精神統治者,自然,「履跡」成了當時的最聖神一種生育現象。古代人把人類繁衍後代看得非常神聖,這是原始人「神孕」生育的文化意識。

古老的傳統文化沉積的國家民族,追溯到她的歷史源頭,都有一個神話似的傳說時代。因為在文明產生前沒有文字記載,只有靠口頭傳說將他們認為熟悉而重要的事情代代口傳下去。這些史料,我們稱它為「神話時代」,神話時代不是虛擬的,而是在一定真實的歷史素材上的口碑記載,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山海經·內東經·郭注》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羲氏」。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關於華胥氏與伏羲關係、伏羲與女媧身世、伏羲女媧的出生歷史記載古籍中很多,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詩緯•含神霧》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潛夫論•五德志》稱:「大人跡生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緯》卷十一載:「燧人之世,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河圖握矩起》載:「燧人之世,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孝經•鉤命訣》也說:「華胥履跡,怪生皇犧。」王嘉《拾遺記》云:「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均謂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有娠而生伏羲。《拾遺記》中提到的「華胥之洲」,或稱「華胥之渚」、古華胥國,因華胥居此而得名。

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華胥氏為風姓。她在現在的古雷澤(即桃木山湫池)邊感孕,生下伏羲和女媧。由此,開闢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隨著時代的演進,華胥的後裔們,遍布華夏大地,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這些文獻典籍的記述,都清楚地說明了正是由於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再由伏羲女媧結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華民族。因此,華胥氏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始祖。

我們也從以上古籍文獻的記載考究,「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就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了。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最早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中華民族就是龍的後裔,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莊浪朝那湫就是龍的故都,六盤山地區就是龍的發源地,龍的故鄉了。

五、華胥文化範疇

原始的華胥對人類歷史文化有哪些貢獻呢?

華胥氏一個時代,華胥創造人類,兆生文明。她的後裔伏羲創造書契,代替了結繩記事;造六法,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作甲歷;始創網罟以佃以漁,教民漁獵,開始畜牧;始制陶器,灼土為塤,作瓮;始創音樂,作琴,作瑟,造駕辯之曲;始名事物,以定民志,以一民稱;斲木為耜,揉術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豢育犧牲;制儷皮嫁娶之禮,以禮迎聘,男女另師夫婦定。

「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師蜘蛛而結網」;灼土為塤,削桐為琴,創造樂器。「作瑟,造《駕辯》之曲」;「取犧牲以充庖廚」;「教民畜牧」。故「天賜以鳥獸文章,地獻以河圖、洛書,遂駕取天下」。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人類。傳曾以龍為官名。其後代。創造中國文字的始祖。那時候沒有文字,對於大事結大繩來記,小事結個小繩來記。他想這樣不方便,就仰則觀象於天文,俯則觀法於地理;近則以身所備的為標準,遠則取法於物;又視鳥獸羽毛底文彩,就做出八卦是按照洛水出現的龍負的圖,與洛水出水的馬負的書,叫做《河圖洛書》,才仿造文字的。制定婚禮,「制嫁娶」「正姓氏」《白虎通義·號篇》:「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於是伏羲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班固《東都賦》:「四海之內,更造夫婦,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倫實始,斯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於是才有父子之情、君臣之義、人倫準則從此建立。以龍紀,為龍師而龍名,以龍為圖騰。龍後成為華夏文化的一種象徵。又嘗百藥,以除民疾。元代以來建廟合祀伏羲、神農、黃帝為 醫學之祖,稱為「三皇廟」。又因伏羲畫八卦,卜相術士亦奉為祖師 ,創製九針,發明針灸術。

華胥氏之女女媧也是被廣泛信仰的古神之一,女媧文化形式在當時的原始部落中更是廣泛。女媧原始的神性是創造人類和鍊石補天。《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紐於泥中,舉以為人。」此說見諸記載較晚,考其起源,當在戰國之前。《淮南子·說林訓》說女媧造人之際,諸神咸來助之:有助其生陰陽者,有助其生耳目者,有助其生於手臂者。此乃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

女媧鍊石補天見於《淮南子·覽冥訓》,此處所言補天,以治水為主,《尹子·盤古篇》:「女媧補天,射十日。」此為女媧補天之異聞。後來,中原地帶遭受到一次特大的地震類災害,女媧鍊石補天遂成一著名典故而廣為引用。唐陸邑蒙《雜諷九首》其四:「女媧煉五石,天缺猶可補。」唐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宋崔伯易《感山賦》序:「客有為余言太行之富,其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媧或雲於此鍊石補天,今其上有女媧祠……。伏羲女媧為傳說中的華族的始祖,有如西方民族之亞當、夏娃。《漢書人名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五龍比冀,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原始神話中的女媧是獨身神。後來,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風俗通義》)。而她自己與其兄伏羲結為夫妻,繁殖後代。人們據此把伏羲、女媧作為祖神供奉。以兄伏羲相婚,為人類始祖。曾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也曾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人們得以安居。其時有樂人隨作竽、笙。或雲媧作笙簧。 女媧創造了人類,因而被人們稱為人類始祖——「女媧娘娘」;她為她創造的人們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著,因此,她的名字被後人銘刻在心上。

以上這些人類遠古的文化形態、文化內涵和形式都來自華胥古國這個較大地區的範圍內,它是華胥氏文化的範疇,也是上古原始文化的一種形式。這一文化的範疇和形式,它的源頭就是在以莊浪桃木山朝那湫為中心的古華胥氏之國的廣大地區。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說:「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國幾千萬里……」

六、國內女媧遺蹟信息

女媧是遠古洪荒時期天地宇宙孕育出來的第一個人類女性,是一位人首蛇身的漂亮女子,當為人文初祖。女媧」鍊石補天」和」摶土造人」的神話集中體現了她征服自然、拯救世界以及創造人類的豐功偉績。

就全國而言,女媧文化的遺蹟非常豐富,可以說是「華夏遍地女媧遺蹟」。在目前我國有以下幾個地方都在宣傳女媧的歸屬: 陝西平利縣:多部史書中記錄的女媧的故里,生態縣。當地也保留大量關於女媧的傳說和足跡,有女媧山,山上建有女媧廟遺存。平利縣境內女媧山為傳說中三皇之一的女媧氏摶土造人的治所,是女媧文化核心區。

出士了大量的遠古時期的陶片。二是河北省的涉縣,涉縣對女媧的宣傳起步早。媧皇宮位於邯鄲西部,始建於北齊,是我國最大的祭祀上古天神女媧娘娘的廟宇。

三是甘肅天水秦安,傳統說法上的「女媧故里」很早。四是山西晉城澤州,宣傳較弱,建有「華夏女媧文化園」。五是河南周口西華,有女媧捏土造人的女媧城,規模很大。六是山西洪洞縣的侯村有「女媧陵」,距離洪洞縣趙城鎮東八華里的一個大村。該村自商、周時期就形成村落。因為這裡是諸侯所封之地,故得名為侯村,算來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該村地處古老的霍山腳下,瀕臨汾水之濱,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侯村附近還有隨處可以發現的」龍山文化「遺蹟。

河南靈寶市的風陵渡也有女媧陵。「風陵」即陵女媧陵。因女媧氏姓風,故而其墓又稱風陵堆。在今靈寶市原閿鄉縣西20公里的黃河中。《太玉寰宇記》載:「風陵城在其下閿鄉津,去縣三里,即風陵故關也。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河南府志》云:「女媧陵在閿鄉縣黃河濱。唐天寶末忽失。乾元初,復湧出。遂名風凌渡,蓋後風姓故也。」

中原地區有關伏羲文化的勝跡甚多,除上述外,尚有登封三皇(伏羲、女媧、神農)廟,新鄭風后(女媧)嶺、滎陽汜水紫金山伏羲廟、汜水白玉嶺女媧祠、洞濟源王屋山主峰天壇山頂女媧補天五色石、沁陽女媧山與女媧祠、信陽雞公山上女媧祠、上蔡伏羲廟等。在這些地方,大都伏羲、女媧共祀。特別是淮陽與西華二縣相鄰,近在咫尺,一為羲皇故都與伏羲陵所在,一為媧皇故都與女媧陵之遺墟,充分反映出伏羲族中兩個氏族或部落之間的親密關係。最後一個是莊浪縣朝那湫女媧遺蹟。莊浪的女媧文化宣傳的很遲,開始認識是上世紀90年代,有學人和地方文化人開始搜集資料和建議政府進行資源發掘。新世紀初期,在地方學人與政府中基本上形成一種共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6m5Km0BJleJMoPM_m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