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別人的不同,不爭論,是一種智慧

2020-04-23   話書

#人際關係#



談話,交流要看對象。和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但是自己要有原則。這不是圓滑,而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正確認知。是處世之道。不然對自己是無謂的消耗,還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1,不要和三季人爭論

有一天早晨,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這時有個人來到,問子貢:「您是孔子嗎?」

子貢說:「有什麼事需要向我們老師請教?」

「我想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子貢聽到後,覺得好笑,脫口而出:「當然是四個季了」,心裡想,這是誰都知道的。還用問嗎。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那人忙說道。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就這樣爭來爭去,兩個人因為這個可笑的問題,一直爭論到中午也沒消停。

這時孔子聽到聲音過來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這時一旁的子貢聽後一臉大驚。

那人聽到後,大笑而去。

子貢非常的疑惑,忙問老師:「一年的確有四季啊!老師為什麼要說三季呢?


孔子笑著說:「你沒看到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死,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所以在他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哪裡見過冬天呢?你跟這樣的人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

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2,給我們的生活啟示

社會上存在很多類似的「三季人」,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不要一味的爭辯,要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和講道理的人你可以講道理。

上面這個故事不管是真是假,確實給我們很多啟示,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不管什麼人,什麼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這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就不會生氣,也就能化解一場糾紛。



當遇到不了解的人或事,不要輕易的下結論。

否則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不然我們自己也成了「三季人.」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經歷,性格,知識,等所有的。就算我們身邊很親近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的了解。

這就是個體的差異性,當我們知道了,個體的差異性,就能理性的處理各種問題。這樣對自己和別人都是有利的。



3.學會應對各類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人一言不合就惱羞成怒,甚至大打出手。這些都是不夠理智的行為。有時還讓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

一個人如果內心堅定,根本不會在意別人的言論。

要學會尊重個體差異的不同,因為世界就是由很多不同組成的。每個人有不同的角色。我們只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證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也沒有絕對錯的事情。


古代人有很多的處世智慧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外圓內方,外柔內剛。



外圓內方指,為人處世之道,表面隨和,內心嚴正。對外界要有一顆圓融的心態,面對各種問題也要靈活多變,這樣在社會上行走也能減少很多麻煩,不會停滯不前,如果我們都把稜角都顯示在外,就和方塊木差不多,行動是很艱難的。懂得外圓內方的處世原則,是在社會上行走的通行證。是處事哲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