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洋妞到我家》是一部由陳剛執導,徐帆、陳建斌、陳一諾、孫紅雷、郭濤、佟麗婭等主演的生活喜劇電影,於2014年8月8日上映。2015年,徐帆憑藉該片獲得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適影範圍:成人
最近身邊好幾個朋友給我安利電視劇《小歡喜》。
說是代入感很強,詼諧打趣間說透了人到中年要面臨的種種現實,別彆扭扭的孩子、不上不下的事業和不咸不淡的婚姻,合起來就三個字:不容易。
忍不住好奇,也摳著時間刷了幾集,確實很寫實,台詞接地氣,細節也做得到位。
唯一不足是情節太冗長了,足足50集左右的連續劇,對我這種職場家庭連軸轉的老母親來說,追起來還是挺吃力,快進呢怕錯過精彩部分,跟著一集一集看又沒那麼多時間。
突然就想起前段時間無意中看的一部國產電影《洋妞進我家》,別看這片名有點土氣,內容卻是經得起考驗。
徐帆、陳建斌、孫紅雷等一眾老戲骨把當代中國家庭的痛,演繹得淋漓盡致,現實感、細節范完全不輸《小歡喜》,推薦給和我一樣不想花太多時間刷電視劇的媽媽,非常值得一看。
尤其是片中徐帆飾演的「皮皮媽」,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有魔力般抓住了我的眼睛。看著她,就好像看見熟人,因為這樣的皮皮媽,在我們的生活里隨處可見。她就像我身邊的某個朋友,也可能就是我自己。
(圖片來源於豆瓣截圖)
影片開場就是一段女主角的獨白:
「我叫秦文娟,一個教化妝的老師,想當年我也是個淑女,生了女兒後,就成了褪了毛的鳳凰,我每天都憤怒著所有的憤怒,恐懼著所有的恐懼,真好像提著一口氣活著,現實活生生地把我變成了另一個人……」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蘇有志,我老公,皮皮的爸爸。文化局的一小處長,錢掙不了多少,一天還忙得不亦樂乎,家裡從來都指望不上這個人,可他活得還挺美,工作時的自我感覺實在是好極了,我也就圖個踏實,認了吧!」
「我女兒,皮皮,她可是我的眼珠子,從小喜歡聽灰姑娘的故事,我們叫她皮皮,是希望她健康、皮實,結果變成了調皮的皮。不過,大家都說調皮的孩子更聰明……」
聽起來是不是好耳熟?
這就是中國城市裡,多數普通中產家庭的真實畫像:
被現實生活逼成永動機的媽和永遠指望不上的爸,還有一個集全家寵愛於一身的娃。
中國家長對娃多用心,看細節就知道。
皮皮用的筷子,每天都要燙。
過濾網,是用來給皮皮過濾骨頭和魚湯的。那些帶骨頭帶刺的東西,都要用一次性手套擇乾淨。不消化的,硬的東西,要磨碎了才能給娃吃。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水果也是有分類的,紅色筐子裡是皮皮吃的,藍色的才是大人吃的,皮皮吃的都是無公害的有機水果。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個情節是,皮爸早餐啃饅頭時,皮媽遞來一個包裝精美的小蛋糕,皮爸疑惑地問:「這不是皮皮吃的嗎?」皮媽很耿直地甩了句:「過期了。」
太貼切、太扎心……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除了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娃的成長上也是費盡了心思。
幼兒園要編排話劇《灰姑娘》,聽說皮皮沒選上主角,皮媽小心翼翼跟老師探討:「其實我們家皮皮語言表達能力挺好的,只演一個小群眾,是不是不太公平……」
老師表示很為難:「主要我們這次是英文短劇,那個小主人公家裡請的是菲傭,英文特別好,所以……」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皮媽頓時敏銳感受到了「別人家娃」的競爭壓力,怎麼能讓自己娃輸在起跑線上?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這世界上就沒有用心努力解決不了的事情,人家請菲傭幫娃練英文,我們就請國外的互惠生來家陪娃,趁著暑假彎道超車,英文水平一定能提起來!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皮媽說到做到,立馬行動,網上找到來自哥倫比亞的互惠生娜塔莉,月薪六千元,任務就是陪皮皮過一個物超所值的雙語暑假!
「學英語,不就是天天練、天天磨、天天浸泡嘛。我就不信了,花那麼多銀子,還砸不出個響來。」
看著螢幕里,這個整天事無巨細操心孩子,生怕孩子掉隊的媽,真有點招人煩的,但她每一個真實的流露,又那麼讓人感同身受。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小時候,擔心她吃不好喝不好身體長不好,大一些進入集體生活,又擔心她學不好,落後於人。
這對嗎?不對。
但這正常嗎?太正常了。
都是普通媽媽,學再多育兒知識,也是一邊想著該放手一邊放不了手,一邊心疼孩子一邊忍不住鞭策,因為傾注了太多愛,這「為你好」的病,便是一代接一代,治不好。
中年人的世界裡,糟心的不止孩子,還有伴隨孩子出生後,越來越公式化的夫妻關係。
都說生娃才是婚姻生活的分水嶺,有娃前,小兩口過得跟沒結婚時差不多,不外乎就是多個人一起刷劇玩遊戲。
有娃後不可同日而語,每天一睜眼就是一堆事,娃的吃喝拉撒、教育大計,樣樣都不敢耽誤。現實生活中的毛刺一多,就難免刺到彼此,以前一起吃燭光晚餐看電影的兩個人,當多巴胺消失殆盡後,變成了「搭夥養娃」的戰友關係。
正是應了那句話:男女之間的純友誼,只有在結婚後才能實現。
能和平共處,相看兩不厭已算不易,更多家庭就像影片中的秦文娟和蘇有志,一說到娃的事情就互生芥蒂。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明天我公司有事,你得帶一下皮皮。」
「不行啊,明天局裡要開會,我真沒時間……」
「那你有什麼,有錢嗎?就你那點工資,請不起互惠生,雇不起阿姨,再不貢獻點時間,你好意思嗎?!我今兒折騰一天,腰都快閃了,明兒又得掙命去。移民的錢還沒個著落呢。」
「誰讓你干這些的?還不是自己瞎折騰。」
「誰折騰?一年365天,孩子病了多少回,你數得過來嗎?她只要一咳嗽我就哆嗦。她要生病,我就得整宿整宿的看著。看著的人是我,不是你!」
「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她要不比別人強幾倍去,她什麼時候才能出頭啊?拼爹,你拼得過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也怪不得老母親一點就炸,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想做那刁蠻火爆的女漢子?想當年,也都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孩子啊。
有孩子後,就開始了連軸轉的日子,夜奶、哄睡、早教,多是媽媽參與,孩子發燒媽媽整夜睡不著,第二天天一亮,照常衝進職場打拚。
有人總結說,四十歲的女人,就是「孩子不敬、丈夫不疼、親友不解、同事嫌棄」,聽起來還真是絕望。
不是秦文娟不懂得從容的道理,只是媽當得久了,這根弦一直繃著,每天疲於奔命,哪有那麼容易悟到蘇有志說的「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生活。」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互惠生娜塔莎的到來,是影片的切入點。
導演藉助娜塔莎的視角,呈現了秦文娟一家在孩子教育以及家庭生活上的種種問題,近乎殘忍地撕開了中國家庭的真相,但同時也賦予了影片正能量結局的可能性。
娜塔莎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也帶來了不一樣的家庭成員相處模式。
她帶皮皮到戶外玩捉迷藏的遊戲,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皮皮練習《灰姑娘》的台詞。
慢慢去除對皮皮的特殊照顧,水果一起吃好了,為啥要在家庭內部搞等級分化,最可怕就是普通家庭養出的"富二代",一身毛病。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娜塔莎和皮皮一起出去玩,皮皮不肯自己拿水杯,娜塔莎不急:「不拿對吧,我拿就是我的咯,待會你想喝水了,就得求著我,哼……」皮皮一聽不幹了:「我要拿,我要拿。」對嘛,自己的水杯自己拿,獨立自主從小做起,甭當套子裡的小娃娃。
娜塔莎不理解中國夫妻,為啥有孩子後就開始處於分居狀態,夫妻關係不是應該高於親子關係嗎?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
一開始,女主角秦文娟對娜塔莎的很多觀念是排斥的,但隨著女兒皮皮的變化,自己也開始意識到一些問題,也在一點一滴的浸潤中悄然發生著改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娜塔莎即將離開中國的前夕,孫紅雷飾演的工作人員在互惠生告別宴會上,朗讀了一名德國互惠生回國後寫的信。
信的內容,觸動了在場很多和秦文娟夫婦一樣的中國家庭。
雖然影片此處,有點為了正能量而正能量的用力,但我覺得信中這兩段話,還是很有現實意義,值得每位中國家長細細咀嚼。
「在中國,父母會花很多錢把孩子送到有名的幼兒園和學校上學,其它時間不是學鋼琴,就是上英語課、舞蹈課。而我小時候常常爬樹,賣自己花園裡的花,我也會從樹上摔下來,或者被小刀劃傷。但我的爸爸媽媽認為,這是我成長的一部分。中國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會去保護,甚至是在什麼都還沒發生的時候,就把孩子放進了套子裡。」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中國的孩子非常孤獨……在德國的孩子玩的是遊戲,是需要和父母分享的遊戲,而我在中國家庭最大的感受是,爸爸媽媽在家,卻讓孩子覺得沒有家。」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不得不說,孤獨這個詞,用在中國孩子身上真是太貼切了。
我們努力賺錢,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玩具、書籍,買了很多,多得連房間都快堆不下了。補習班興趣班,遊學夏令營,再貴都得報,哪怕剋扣自己,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
可這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他們需要一個拚命工作滿身疲憊回到家後連說話都有氣無力的媽媽、一個慷慨買單卻很少陪伴的爸爸嗎?
需要一對自己吃過期食品孩子吃有機食品,犧牲夫妻生活,一切只要孩子好的父母嗎?
孩子不需要這飽含犧牲的愛,它太沉重了。
壓在身上,喘不過來氣,沒人幫他減壓,這種孤獨的感受,有多少父母理解呢。
孩子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對雖平凡卻有愛的父母,能用心慢慢陪著他長大,而不是焦慮和物質堆砌出來的童年。
好在人是有進化能力的,當你有觸動、有反思時,就有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很喜歡影片快結束時,文娟和丈夫蘇有志的那段對話。
這段話特別樸實,特別生活化,卻道出了夫妻倆對現狀的反思。
不知道為什麼,看這段時,我的鼻子一直酸酸的。
蘇有志破天荒給秦文娟買了禮物,禮物是一套品牌內衣。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蘇有志:
「文娟,你是一個要面子的人,在外人眼裡偽裝得特別好,每次出門都光鮮亮麗,但是我知道,你的內衣都是破的,都扎著肉了,看你在那兒縫縫補補的,我特別心疼。」
「你活得太累了。每次我看你拎著唯一的好包出門,我就知道,又有一個特別要撐面子的活,可是你想過沒有,就算是每天拎著LV,可那包里裝的是安眠藥,咱能幸福嗎?」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秦文娟:
「誰不想過好日子啊,我整天就像個陀螺一樣,在那兒轉呢轉呢,我真的不知道養個孩子要花那麼多錢。人家孩子學的,我孩子也想讓她學到,人家孩子有的,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有啊,我就這麼忙裡忙外,里里外外的忙著,回到家裡我都喘不過氣來了,我都快累死了……哪裡還有心情想幸不幸福。」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蘇有志:
「所以啊,咱們不能跟動物刨食似的,過一輩子。」
「日子是過給自己,不是過給別人看的……你口口聲聲為孩子好,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是她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麼不能等她長大了,讓她自己選擇呢?」
……
是啊,我們在急什麼呢。
環境難改變,心境總是可以改變的。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部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小說里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厭倦了生活的平庸,與妻子不辭而別追逐理想的故事。
後來就有很多人用月亮暗喻理想,用六便士代表平庸的生活。
毛姆說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到了月亮。
我想說,生活,總是把一個看月亮的年輕人,逼成撿六便士的中年人。
但不管年齡多大、現實多殘酷,都不要忘記:
曾經,我們也是最美好的生命。現在,也仍然還有機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