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東南亞讀書,也是出國留學嘛。"
去國外讀本科、讀碩士、交換、暑期遊學……如今大學生想給自己的履歷加一點「國際化」的料,途徑可謂是千千萬萬。
緊接著的「關於去哪裡留學」,便成了下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歐美難度有些大,日韓留學見漲,近年來,留學大軍還開拓了新路線,暗暗盯上了被忽略已久的東南亞。
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懵了,去東南亞享受陽光海灘、吃冬陰功芒果炒飯還行,怎麼會想到去讀書?
當下,被熱捧的東南亞留學地,不僅僅是教學質量追趕歐美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逐漸成為被中國學生占領的鍍金目的地。
據路透社報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到泰國留學,目前當地的中國留學生多達3萬人,中國學生已經成為泰國留學生群體中最主要的來源。
眼看今年的申請季就快結束,還沒拿到offer怎麼辦?
這邊建議您投遞一下東南亞的大學,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招生服務絕不會讓人失望。提醒一句,新加坡除外。
留學學費,不過是一趟旅遊的錢
論教育質量,歐美國家當然是留學目的地的首選,但動輒幾十萬的費用,攔住了一批有夢想沒有錢的學生。
有人退而求其次,將目光放在眼前的亞洲。新加坡算是最早被國人所知的英美國留學的替代地,論教學質量、科研環境、職業發展、人文風情、移民陪讀政策等,新加坡的公立大學都不輸英國。
超高的性價比,加上新加坡政府為了吸引尖子生還使出包學費、送獎學金等大招,讓不少想要留學的同學擠破了頭。
雖然費用比歐美便宜,但細細算下來,新加坡大學的學費仍是不夠便宜。
以理工科碩士來算,一年學費約15萬。即便是拿了政府補貼之後減免到10萬,這一費用和英國的碩士學費也差不了太多。
論生活費,新加坡的花銷與國際一線城市持平。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些花費仍是不小的負擔。
相比之下,隔壁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價位,可就實惠多了。
在泰國留學,本科學費每年約2.5萬,碩士約4.5萬,加上生活費,一年也就花4-7萬不等。而馬來西亞留學費用,基本等於國內三本的學費。
如果按照大學四年來計算,在東南亞留學的費用,可能只是去歐美的三分之一。聽起來,仿佛你在黃金周少旅一次游,都能省下一年的學費。
學費、生活費低廉的泰國,不僅吸引了中國遊客,還吸引了中國留學生。
價格低廉,學校質量也不差,才稱得上是一個高性價比的存在。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0名中,馬來西亞有9所學校入圍,泰國則有8所。
單看排名,馬來西亞大學與國內的985高校南京大學持平。泰國的前五名校,比如朱拉隆功大學,在亞洲排名已超過國內的同濟和北師大等高校。
如果擔憂學校排名不夠亮眼,你還可以選擇那些和歐美學校合辦的2+2,3+1等項目,最後一年轉學去英美國。
2018年QS亞洲大學排名-TOP400,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排在第50位。
泰國、馬來西亞的大學採用的是歐美式教學體制,就算你聽不懂泰語、馬來語,你也能跟得上學校的英文課程。
但你也無需擔心,要夠得上這些全英文教學的大學,難度會不會很高。關於門檻問題,有的東南亞高校更是給足了留學生們驚喜。
比如馬來西亞的一些大學和預科班,甚至不用看雅思成績、高考成績。
「我,泰國xx大學畢業」,怎麼聽都有些彆扭。
這樣的入學條件,比申請難度不低歐美學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拋出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高考分數超過超過當地一本分數線70分以上」、「碩士申請211大學優先、均分80分以上、雅思成績最低6.5」、還要參加筆試面試等的要求,不知要簡單多少。
如果單是出於拿到一紙國外文憑的目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往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留學之路,並不算曲折難行。
換個地方上學,依舊避不開競爭和焦慮
雖然新型留學市場看好東南亞,但是去了那裡留學,華人圈子的競爭仍舊存在,留學生還是一樣會焦慮。
如果是為了避開國內的競爭環境而出國,還選擇了相對容易入門的國家,留學生最後可能會失望地發現,去了泰國、馬來西亞還是要競爭。
比如,想要進入華人云集的泰國商界,最頂尖的朱拉隆功大學就是直通職場的捷徑。在那裡,實習機會、校友支持等資源應有盡有。
留學容易,名校留學可不會容易。
能掌握這些資源,學生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入學要看SAT分數和雅思成績(6.5分),這個門檻基本與英國、加拿大、澳洲的大學持平。
在讀的學生也反映,泰國公立大學課程難度和國內985差不多,只想著混個文憑的話,恐怕連畢業都熬不到。
但從總體看來,相比歐美,東南亞的教育資源還是處於鄙視鏈的下層,含金量也時常被質疑。
泰國的不少大學實行寬進寬出制度,有讀於泰國曼谷大學某課程的留學生就吐槽,學校老師不僅僅總遲到,語言能力不行,講課水平也一般。
甚至在結課的時候,老師簽個字,就能讓學生拿到結業證書。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
這就意味著,就算你能畢業,文憑含金量也參差不齊。
拿著泰國、馬來西亞等大學的文憑免不了有些尷尬——畢業生在當地工作不成問題,中國的教育部也認可,但社會卻不怎麼認可。
說白了,在一般人眼中,那些去東南亞國家讀大學的人,怎麼聽都像是去讀了個「野雞學校」。
如果想進投行等金融機構,僱主比較看重留學生畢業院校的國際知名度,這樣一來,東南亞的留學生也會比較吃虧。
以泰國博仁大學2019年畢業生情況為例,該校的500中國留學生大部分進入了當地的中、泰企業,或者選擇去歐美繼續深造,直接回到中國就業的人很少。
留學生那麼多,東南亞的留學履歷能給你加分多少?
各學校對留學生的就業指南都推薦學生選擇國內的外企、泰國企業,稱留學背景和英語水平會提高學生求職的競爭力。
但與赴歐美國家的留學生直接對比,除了小語種能力,泰國、馬來西亞的留學生的優勢並不明顯。
粗略一看,去東南亞留學似乎很美好。實際上,那些為了逃出叢林而選擇出國的人,也未必找到了通向更好教育資源的捷徑。
我去東南亞,就是「為了留學而留學」
有人說,東南亞的留學大軍是「為了去留學而留學」。
這樣的說法不完全是偏見。雖然東南亞的教育資源總體與歐美學校有一定的差距,但諸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確實成為了留學生們眼中「跳板」一般的存在。
有數據顯示,自2001年以來,赴泰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15年內增長了近10倍,中國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
這股留學熱不僅存在於大學生群體中,更逐漸擴展到初高中、小學甚至幼兒園。
根據泰國當地機構的調查顯示,近年來,泰國國際學校每年的生源都在以10%-20%的比例增長。
從小開始入讀泰國的國際學校,已是不少中國家庭為孩子選擇應試教育之外的另一條路,他們希望能沿著這條路一直向上,繼續趕赴歐美深造。
為了獲得更多機會成本的他們,確實是在為後來得到更好的留學選擇,先做出了「更早地嘗試國外教育」這一努力——這是一種實質層面的「為了留學而留學」。
逃離一個地方,確定能逃離應試教育嗎?
撇開鍍金的層面,對於不同的人來說,「留學是為了什麼」這一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
全球化智庫與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中國海歸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留學人員出國不再以教育作為唯一目標,他們更看重從留學中獲得豐富閱歷,體驗他國文化和生活,磨練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有人把留學當做是「人生中想要嘗試的事情之一」,有人希望通過留學來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人嚮往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離開原來的舒適區重新認識自己。
如果這樣想,無論是去歐美國家、東南亞或是其他地方留學,都能有不一樣的收穫。
知乎上有位答主在泰國讀完博士之後,選擇留在了當地教書,因為他很喜歡泰國的人文風情,對東南亞歷史研究也感興趣。
在他看來,泰國的學生雖然成績不好、學習也隨意,但是他們很愛笑、很自來熟。只要會說點泰語,就能和當地人一起出去玩,打成一片。
這樣的生活和學習氛圍吸引了他,也為他的留學目的賦予了新的定義。
「為了出國而出國」的懷疑,不該只聚焦在像東南亞這樣低門檻、低費用的目的地,更應當拋向所有的留學生群體。
畢竟,那些花了幾十上百萬出國留學的人,有多少也只是風風光光地出了趟國,划水學了個ABC而已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wOgpG4BMH2_cNUghQ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