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國產電視劇里看不到窮人了?是我們真的都有錢了?

2019-12-12     飛天傳書人

暑假時,我曾就《少年派》和《小歡喜》寫過幾篇劇評,

在劇評中,我曾經表達過現在的電視劇里很難看到反應底層人民生活的劇情,

對此有網友評論區回復我說:演底層人的生活灰頭土臉誰愛看?

但《平凡的世界》和《父母愛情》這樣的年代劇不但收視率不錯口碑也很高。

為什麼我們的國產劇里越來越看不到真正的窮人了?

曾幾何時,綜藝節目中一句「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不願在自行車上笑」刷新了我們的三觀;

曾經張藝謀的《紅高梁》、《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農村題材的電影獲國際大獎時,

被國人指責張藝謀以出賣中國人的醜態來取悅外國評委;

從八十年代開始,大批港片被陸續引進後,港片開始風行,緊湊的劇情,

生活化的表演 ,與劇情結合緊密的配樂讓我們欲罷不能;

進入九十年代後,港台都市片、商戰片、警匪片、新加坡、日韓的時裝劇大量襲來,

華麗又時尚的衣著刷新了我們的審美觀,數字時代的到來,讓所有的東西更加清晰。

改革開放的大潮裹挾著國產劇的優與劣一併向前發展,

從拍攝艱苦的《西遊記》、製作精良的《紅樓夢》、《三國演義》,

請來香港武指的《水滸傳》成就了國產劇的經典,我們的時裝劇以《渴望》為代表,

但是劇中女主劉惠芳的衣著是幾十集不變的格子襯衫,

如果以現在人的視角來看,劇組怕是窮瘋了,不捨得給主角換身衣服,

看得人審美疲勞。然而那時的劇組是求真務實的,比起迎合觀眾他們更側重於反應生活的真實,

因為女主劉惠芳的設定是普通家庭,雖然不是最底層,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

她的著裝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的。

也因為真實,在港片盛行的時代里,渴望依然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收視盛況。

這才是真正反應普通老百姓的良心劇,因真實方能引起觀眾的共情。

時代發展到今天,電視劇行業體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但我們發現中國的電視劇越來越浮誇,

浮誇到在國產電視劇里看不到窮人。

為什麼我們的電視劇里看不到底層人的生活?

是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速度使我們膨脹到真的以為中國沒有窮人了嗎?

過去,我們曾經歷過政策性的浮誇風,而現在我們或許正在經歷著人民內部的浮誇風!

否則我們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站出來批評張藝謀的獲獎電影作品?

難道你敢說張藝謀所反映的電影劇情是刻意醜化中國農民或者中國人嗎?

只不過,我們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我們都想有粉往臉上抹,不想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窮,

但現在的我們,不但不想讓外國人看到我們的窮,我們變得有些自欺欺人——

我們不想看到自己的窮!是我們真的富起來了嗎?

是的,我們富起來了,這是事實。

但,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9538萬人,

而我國的底層人口占比至少達到70%,我們的貧富分化不會比二八定律樂觀在哪裡。

中國的農民占到73%,其中占據地理優勢掌握優勢資源的農民占有很少一部分,

有很多人看到城郊的拆遷戶暴富了就認為農民翻身了,而其實拆遷戶只占農民的極少一部分。

大部分遠離城鎮的農民,他們並不富裕,只不過比以前好很多,他們的生活相對富貴,

但與電視劇里所描述的窮人還有很大的差距。

喬治因為工作的關係,會經常接觸到農民。以前有一段時間,我也曾認為現在的農民很富有,

比城鎮的人要富有,但當我有機會接觸到離城鎮稍遠的一些農民時,他們告訴我,

他們的收入根本不夠,養老基本要靠兒女們一年給的千而八百和政府給的補貼,

他們說富了的農民大都是城郊的拆遷戶和那些有優質資源的農民,大部分農民的生活並不富裕。

而城鎮居民,除了有正式單位的工薪階層,那些小商小販個體戶們的日子過得也很辛苦,

他們沒有節假日,夜以繼日地打理著小生意,以維持家庭開支,

高昂的教育開支往往是一個家庭的最主要開支。

但我們通過現在的電視劇很難看到真正反映底層人生活的劇情。

《小歡喜》和《少年派》里的家庭,是都能買起學區房上得起重點中學的家庭,

甚至他們能拿得出一個月上萬塊錢的補課費,有人甚至算過,

這兩部劇中幾個家庭的家產都是過幾百萬的中上等家庭,

而占中國大部分人口的底層家庭,他們掙的錢只夠義務教育的開支,

大課堂補課尚且能承受,一節課200起的一對一補課,對很多底層家庭來說已經承受不起了。

但我們的電視劇呈現的完全是經濟毫無壓力的中國家庭。

這種窮人集體缺失在電視劇中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

因為我們的理想是:幸福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我們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窮了一回,

不想再在看電視時再感受窮困所帶來的緊張和不快感,為此我們甚至寧願嫌棄自己。

也許,這算是一種精神上的麻醉。

與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不願意看到窮,因為窮會讓我們自卑。

當一個人越想宣揚什麼的時候,說明他真正缺少什麼。

這種刻意的掩飾也同時在證明著我們的不自信。

然而只有真正強大起來時,我們才不介意自己的過去。

也許對於弱者來說,所有經歷過的苦難是事故,均不堪回首;

但對於真正的強者來說,曾經經歷過的苦難只是一段如傳奇般的故事,更能襯托強者之強。

看不見窮人的電視劇,能看得到的是不夠自信的強大,能看到的是不敢直面生活的浮誇!

哪怕是在行業劇里也一樣。

我記得看過朱一龍、鄧倫、大寶貝演的一個行業劇《我的真朋友》,

劇中男主邵芃橙隱瞞了富二代的身份追女主,劇情交待女主不知道男主是富二代,

以為他只是一個窮屌絲,但這部劇卻在一開始設定女主為男主租房子,

而且租的是一套位於上海繁華地段的豪華套房,能往出租價值幾千萬的房子的人,

能是窮屌絲嗎?因為這一細節的失誤,使女主清純沒有物慾的人設在後期自然崩塌。

至於別的劇就更是不勝枚舉了。

藝術是要高於生活,會有合理的誇張,但藝術首先要源於生活,

這種罔顧現實、胡編亂造的劇情,用藝術性的誇張來解釋未免也太過牽強!

近幾年爛片扎推正是如《小時代》一般的浮華、奢靡之風形成的,

文藝作品對引導人們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國產電視劇看不到窮人並不是我們的生活里沒有窮人了,

而是我們不敢正視我們的現實,不敢正視我們的足,

國人很奇怪,當一部電視劇特別寫實時,他會站出來指責:醜化中國人!

當如《戰狼》一樣的電影出來宏揚中國時,他又會站出來指責:販賣愛國情懷!

我們口口聲聲喊著:我們富起來了,我們強大起來了!

但我們卻在骨子裡看不起自己,因為我們不敢正視自己的真實狀態!

然而表象的繁榮並不能掩蓋實際的蕭索,我們雖不至於蕭索,但我們至少沒有呈現出來的光鮮!

什麼時候我們敢於正視自己了,什麼時候我們才真的強大了。

我們的電視劇,該回歸生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ptZ5W8Bgx9BqZZIPf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