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傳世,細賞紫砂茶葉末釉琴

2020-06-12     博物館大神

原標題:唯一傳世,細賞紫砂茶葉末釉琴

▌清乾隆「修身理性」款紫砂茶葉末釉琴 長110.7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修身理性」款紫砂茶葉末釉琴 長110.7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看到這架琴,很多人想聽到它的聲音。

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傳世唯一的紫砂胎仿仲尼式琴。

紫砂,通常情況下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壺製品以及大小型擺件,如果用它來製作一把琴,且所有部件幾乎完好無損,極有可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這是多麼令人神往!

此器滿釉,通體施鱔魚黃釉並有打磨痕,多處露出胎色。

所謂鱔魚黃釉,乃屬於茶葉末釉中的一個名貴品種。鱔魚黃為結晶釉的一種。配釉時用長石少許,並加少量的鎂,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氧化焰煤燒成。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象鱔魚的皮色,故名「鱔魚黃」。明代就有鱔魚黃的名稱,《陶雅》說「鱔魚皮以成化仿宋者為上」,說明宋已有之。

此琴岳山及腹下有窯變藍、紫和月白等各色大小斑點。琴徽填以白釉,雁足與軫均皆為白玉。

龍唇、岳山、軫槽、雁足孔等未施釉,露紫砂胎。

龍池內以篆書刻「維沙陶瓦,制從鴻蒙。鳶飛魚躍,為歌南風」四句詩。

琴首系絲線穗七根,每一絲穗各系一玉珠,鳳沼內同樣以篆書刻出「修身理性」四字琴名。

琴首鐫刻乾隆皇帝詠《宋瓷琴》御製詩——

「齦額恢恢太古器,形模不假雷霄制,易漆以陶豈無為,我於重華窺其義,諫者十人爭小事,不如渭汭初所試,焦尾斷紋渾可棄,五弦七弦惟汝置,元音澹泊從茲嗣,譬如佺羨面之粹,沖以內養無火氣。」

詩末署「乾隆丙寅秋八月御賞並題句」紀年銘(乾隆十一年,1746),並落「乾隆御賞」「幾暇怡情」兩枚鈐印。

此詩為乾隆十一年八月(1746年)所作,對照乾隆十一年(1746)《活計檔》記事,該年度八月初九日,乾隆皇帝降旨指定朱彩將御題刻在琴上,並為之配製「錦囊漆匣」,這項工作雖一直進行至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十五日方告完成,但從其最後交付弘德殿,以及傳世此琴猶帶錦囊、漆匣,且追溯原來典藏處所亦為弘德殿看來,檔案所記應正指此件作品。

因此,我們見到的這架琴,傳世隨附有錦袱一塊,黑漆匣一個,匣面不僅鐫刻與器物相同的御製詩,同時也刻了梁詩正等詞臣共同唱和之作。

此琴斷代有不同看法,台北故宮博物院方面定其為清乾隆時期。

文章轉載自「收藏雜誌」,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lggq3IBd4Bm1__Yq0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