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元帥,科涅夫

2019-12-03     計凡熹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紅軍一名指揮員,最高軍銜為「蘇聯元帥」,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參加多場重大戰役,包括攻占納粹德國首都的柏林戰役。戰後,科涅夫擔任華沙公約組織總司令,並於任內指揮部隊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科涅夫生於沙皇俄國沃洛格達省尼古拉斯柯依縣村今屬基洛夫州的一個富農家庭。15歲從村辦學校畢業後,成了一位森林鋸木工學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6年春應徵當兵,在炮兵訓練隊畢業後,在莫斯科編入一個重炮兵旅任下士,隨部調入西南方面軍在獨立第2重炮兵營服役。1917年十月革命後,沙俄軍隊解散,1918年1月科涅夫復員回鄉,在家鄉參加了地方蘇維埃的鬥爭,在1918年初加入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擔任尼科利斯克地區軍事委員。

組建了當地革命武裝「戰鬥支隊」並任政委。率領所部開赴俄國內戰東線作戰。後擔任第102裝甲列車的政委、旅政委、師政委。1922年,擔任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政委,與布柳赫爾、烏博列維奇等共同指揮對盤踞遠東的日軍、美軍作戰。

1922年內戰與反對帝國主義干涉的戰爭結束後,科涅夫任濱海邊疆區的步兵第17軍政委。1924年8月紅軍大規模縮編復員,調任莫斯科軍區駐下諾夫哥羅德的步兵第17師政委。受到時任莫斯科軍區司令員的伏羅希洛夫的賞識,並建議科涅夫乘年輕改任軍事指揮員。

1926年科涅夫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的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班。1927年學習期滿後,回步兵第17師擔任步兵第50團團長。1932年得到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推薦得以離職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特別系學習。1934年12月畢業後,擔任步兵第37師師長。1935年11月26日獲得師級指揮員軍銜。1937年改任步兵第2師師長。

在1937年開始的大清洗中,科涅夫被調查出有偽造出身,他在1921年時修改自己出身自貧農,但所幸這份報告直到1938年史達林決定要止住逮捕潮時才送到有關機構。

1938年2月22日獲得軍級指揮員軍銜。蘇聯與日本的張鼓峰軍事衝突後,1938年8月調任外蒙古,擔任第57特別軍軍長,統一指揮駐蒙古所有蘇軍部隊。1個月後,調任駐哈巴羅夫斯克的紅旗第2獨立集團軍司令員。1939年2月8日晉升為二級集團軍指揮員軍銜。1940年6月4日,改為中將軍銜,被任命為外貝加爾軍區司令員。1941年1月,被任命為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

1937年成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39年,在聯共十八大上成為候補中央委員。

當德軍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時,率領北高加索軍區改編的第19集團軍經過千里輸送剛下火車準備駐防維捷布斯克,在行軍間未及集結就與突入的德軍裝甲第3集群遭遇展開惡戰。科涅夫較好地掌握了部隊,有效抗擊了德軍裝甲兵的突擊,突出重圍,隨後率部參加了斯摩棱斯克戰役。因此在1941年9月11日接替鐵木辛哥為西方面軍司令員,擔負防守莫斯科方向的重任,9月12日晉升為上將。

「莫斯科保衛戰」爆發後西方面軍、預備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共有8個集團軍被德軍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兩大包圍圈內殲滅,德軍宣稱共俘獲蘇軍673,000人,3個方面軍的蘇軍只有90,000多人退守第2道防線。自1941年10月上旬由朱可夫接任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改任副司令員並負責方面軍右翼「加里寧防線」布署防務作戰。

不久科涅夫指揮的3個集團軍組建為加里寧方面軍並擔任司令員。1941年12月7日莫斯科會戰反攻階段,加里寧方面軍在轉入進攻的第1天就全線突破德軍防禦,突入德軍防禦縱深一路向西推進200公里-400公里到達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邊界,到1942年8月在首都莫斯科周邊反擊德軍作戰。

1942年8月朱可夫緊急調任史達林格勒的南方戰場後接任西方面軍司令員,1943年2月28日改調派至蘇聯西北方面軍任司令員,1943年7月調任新組建的草原軍區(不久改稱草原方面軍)任司令員,擁有擁有580,000人、1,64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強大實力,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戰役結束5天後8月26日晉升大將軍銜。

在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後所部改稱烏克蘭第2方面軍席捲左岸烏克蘭的第聶伯河會戰、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右岸烏克蘭。1944年2月18日在成功圍殲科爾松—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約10個師的德軍後,成為德蘇戰爭開始後第4位的蘇聯元帥(僅次於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史達林)。

1944年5月接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擁有兵力達120萬人、2,0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飛機,粉碎了擁有900,000兵力、900輛坦克、700架飛機的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並解放了西烏克蘭。1944年7月14日發動了利維夫-桑多梅日攻勢攻入波蘭,不久又攻入斯洛伐克。

7月領軍橫越波蘭中部維斯杜拉河並榮獲蘇聯人民英雄勳章表揚,同一年他的集團軍群駐守紅軍第4烏克蘭前線 向斯洛伐尼亞進軍,並鼓勵當地共產黨游擊隊推翻納粹統治。1945年1月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擁有110萬人、3,24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飛機、1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與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共同發動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把大批德軍從維斯杜拉河趕到奧得河邊,在「南波蘭」他的軍團占領克拉科夫,並解放了後來世界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與西里西亞工業區。

1945年4月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擁有110萬人、3,24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飛機、1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與他軍中競爭者朱可夫元帥所率領蘇軍第1白俄羅斯戰線集團軍群,都橫渡奧得河一起攻向德國首都柏林,科涅夫軍團先攻占柏林,但是史達林給朱可夫軍團優先占領「德國國會大樓」機會並在此升起蘇聯國旗。科涅夫軍團奉令至德國西南部作戰,在那托爾高他代表蘇軍第1次與美軍會師,也解放收復布拉格,不久後德軍正式投降。

戰後被派任為蘇聯占領軍駐東德司令員與盟軍派駐奧地利司令。1946年6月接替朱可夫擔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蘇聯陸軍總司令。1950年6月之後任喀爾巴阡戰區司令,這項異動被人們視為史達林在降調職位貶抑科涅夫,但是這是史達林一系列針對戰時廣受蘇聯人民稱讚的將軍予以貶降,不是只單貶降科涅夫,所以科涅夫並無激烈不滿反應。

史達林逝世以後,科涅夫再次活躍起來,並成為蘇共新領導人赫魯雪夫的關鍵政治盟友。赫魯雪夫於1953年委託科涅夫負責審判史達林時代的內務部長貝利亞並最終判處其死刑,1955年再次擔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蘇聯陸軍總司令。1956年擔任首任「華沙公約組織」武裝力量總司令,接著因統帥職責所在,他派兵鎮壓了匈牙利發生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1960年卸任並立即從第一線活躍舞台退休。1961年至1962年由於修建柏林圍牆形勢緊張,又回來擔任蘇聯駐德國集團軍司令。1962年在盛大歡迎典禮里,接受擔任考核將領的「蘇聯國防部」新職務。

直到1973年他去世一直是蘇聯紅軍里最受人欽佩的眾多軍事偶像之一,他結婚過兩次,女兒娜塔莉雅後來當上了俄羅斯陸軍大學文學與語言學學院院長。

身為蘇聯元帥兩次榮獲蘇聯英雄勳章,最後葬在眾多蘇聯最偉大的英雄人物們長眠歸宿的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至今仍可探視的到。

1992年他在波蘭克拉科夫的雕像被移除,被移交給烏克蘭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j9SzG4BMH2_cNUgeW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