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9個員工的公司 騙了20億

2019-07-23     熱播視頻Top10



Philipp Jakob Loutherbourg the Younger,The Battle of the Nile

文/史迪萌

成功的騙子,變成了企業家;失敗的騙子,就是詐騙犯。

5月初軒鴻基金23隻產品爆雷前,實控人肖建海是一個成功企業家、慈善家;20億理財產品爆雷後,肖建海企業家的外衣被扒下來,金融騙子面目畢露。

在中基協上登記的這家私募基金公司,竟然只是一場龐氏騙局!


一位快退休的阿姨,30多年前南下深圳打拚,在深圳和惠州都買了房子。到了退休年紀後,去年年底,她把房子賣掉了,拿到了1000多萬,打算帶著錢回老家江蘇,安安穩穩過退休生活。

去年12月,一位相識的理財經理,給她推薦了軒鴻基金的私募產品,年化收益率11%。她把賣房的錢,還有身邊所有的現金,全買了3個月的短期產品。

本該在今年2月份到期,可軒鴻要求她簽展期合同,或者選新的理財產品。總之就是沒法把錢拿回來。


(圖片來自檀香:阿傑)

半年前,她還是一個富人,就因為幾隻軒鴻的理財產品,突然變得一無所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現在要買一張去深圳討債的機票,都要對比半天的價格,買最便宜的早班機。

和她一樣遭遇的,還有400多人。在奔波維權了幾個月後,他們仍然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


地產信託暴雷,你可以把鍋甩給經濟下行周期;軒鴻基金爆雷,宏觀經濟環境不背鍋,這完全就是一場龐氏騙局!

今年5月初,深圳私募軒鴻控股的多隻產品逾期,20多億理財產品無法到期兌付。

實控人肖建海,是個85後,在21歲,也就是2006年,就成立了軒鴻集團置業,做房地產項目的併購收購和升級改造,長租公寓、產業園區孵化等等都有涉及。

在2013年和2014年,軒鴻分別成立了兩家私募公司,「軒鴻資本」和「軒鴻基金」,法人都是肖建海。

這兩家私募公司,不是冒牌貨,都辦理過私募基金登記,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上能查到。


軒鴻資本的牌照是證券投資類基金牌照,全職員工只有9個人;2006年8月,因為未在規定期限公示2015年年報,被列入「異常機構」;在中基協上備案過的產品,只有「軒鴻恆富成長型私募基金」一隻,目前已提前清算。

也就是說,這個公司,現在沒有正在管理的私募基金,成了一個「殭屍私募」企業。

軒鴻基金的機構類別是「其他類」,在中基協上登記的產品,也只有5隻,地產項目占了3隻。


這3隻產品,都是物業併購類,其實就是買樓,改造再賣出去,賺取中間差價。這幾年深圳樓價上漲,這些項目應該賺了不少。

但這次軒鴻有26隻理財產品爆雷,和在中基協上備案的產品數,明顯不符。

私募發行的私募產品,不一定都要備案。

備案的就是私募的契約式基金,資金流向會受到監管;

不備案的,也不一定就是非法集資。公司通過「有限合夥型」的形式,可以繞開備案機制。

這26隻私募產品里,有23隻都是以有限合夥的形式募集,沒有在中基協上備案。

有限合夥的風控標準低於契約式基金,甚至可以說是基金管理人本身急需資金,但也無法通過備案的情況下,強制違規發行的產品。

金融的核心能力是風控,備案是中基協對產品的基礎要求。連這個要求都達不到,那麼底層資產和項目要素究竟得差成什麼樣子,或者說是不是連基礎調查都不敢接受。

如果有限合夥的企業,就是公司成立的殼公司,這些產品,就涉嫌自融。有可能是一場龐氏騙局,包裝並不存在的產品,不停地發行產品,非法占用投資者資金,用後續產品的投資,支付前期產品的利息。


(圖片來自檀香:狐狸爸爸)

軒鴻爆雷的私募產品,高年化收益率、業務員高提成,背後是底層資產失實,資金投向不明,有龐氏騙局的嫌疑。

當初說募集資金用於前海公寓、坂田美食城、濱海之窗房產等高檔小區、學位房、贖樓基金等等的實物資產,全都是假的。

爆雷後,投資人聘請律師,申請對基金所投資產保全,竟然發現這些資產要麼不存在,要麼早就易手轉移。

肖建海從去年年底,就轉移了實際控制的所有公司財產。以合夥企業名義開設的多個募集帳戶,資金全部清零。

以正常的投資思維,哪怕虧損,但不至於一分不剩。唯一能解釋的就是,錢早就被轉走了!

備案的產品,不等於這隻產品一定安全;但不備案的產品,資金流向不受監管,有可能流向風險很高的項目,甚至是被轉移、挪用,風險非常高,出問題只是早晚的事。


沒有底層資產,客戶的收益來源,就是新客戶的本金。

只要新客戶不斷進來,覆蓋前一波投資者的收益,雪球就能繼續滾動。

為了不斷吸引小白鼠進來,軒鴻用高提成,激勵業務員,只要能拉來客戶,就能拿到6%-7%的提成。

有個客戶經理,拉到3000萬的單子,公司召開慶功會,現場發了200萬元現金提成,連個稅都省了。

沒拉到大客戶的業務員,急紅了眼,想方設法拉人投資進來,甚至拉上自己的親朋好友。


(圖片來自檀香:111)

被理財經理忽悠的,除了投資小白,還有銀行職員、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

面對業務員承諾的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作為專業人士,他們不可能不知道,私募基金不能保證剛兌,任何保本、約定收益的說辭,都是違規的;它也不是固定收益,沒有預期收益的說法。

明知不合規,還義無反顧地投進去,只能說他們其實就是在賭時間:我知道他們是騙子,但我吃的鹽比他多,只要我進場得早,跑得快,肯定能在他們跑路前,把錢拿回來。

你看不到騙子什麼時候跑路,但騙子卻能清清楚楚看到你把錢投進來!你在明騙子在暗,這本來就是騙子占據優勢的遊戲,你怎麼能跑在騙子前面?

甚至有喪心病狂的理財經理,連投資者的救命錢都不放過,到癌友會推銷理財產品,鼓吹一年10%的高收益,什麼都不用做,就賺了一筆買藥錢。

可以簡單算一筆帳,按年化收益率10%算,一年要給客戶300萬,業務員提成200萬,加上公司的運營成本等等,公司要不虧錢,這筆錢一年內,起碼要賺到600萬,收益率要保持在20%的高位!

這很難,只有一個理由能解釋得過去,這筆錢,根本沒拿去投資,全部都落入公司口袋,公司拿後續客戶的錢,來支付這波客戶的收益。

這就是一出龐氏騙局!


5月暴雷後,一直拖沓到6月初,公司才正式發了公告,肖建海承認部分產品逾期無法按時兌付,承諾公司會保證投資者本金全額兌付。

可他的話,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相信!

肖建海曾說過,會拿自己的房產、商鋪變現,賠償本金,到現在,一個都沒有實現。

肖建海甚至還提出,讓手裡還有大量閒錢的投資者,把房產買下來,支付的現金用來償還小額投資人;以後房產升值後,再用高價把房子賣出去。

薅羊毛也不能逮著一隻羊就使勁薅,明擺著讓大額投資者接盤。一旦大額投資者買下房產,必然會和小額投資者站在對立面。因為小額投資者拿到的本金,就是大額投資者的錢,他們可能會和軒鴻聯合起來,阻止償還小額投資者的本金。


(圖片來自檀香:檀香草)

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偵查中,受害投資者什麼時候能拿回本金,能拿回多少,誰也說不準。

私募產品逾期,即使報案立案,未必能全部追回本金。一般是盤點公司資產,能賠多少賠多少;或者分期兌付,什麼時候能賠完,一年,十年,這就不好說了。

大家買理財產品,不是不懂,也不全是貪心。這次踩雷軒鴻私募產品,很多人都是被理財經理忽悠上去的,熟人推薦的產品,有信用保障,錯不了。

可在利益上,你惦記著熟人的信用,熟人只惦記著高額提成。不管買哪家公司、何人推薦的理財產品,先做好風控,下單前就就得調查清楚產品。你淡化風險意識,騙子就會盯上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fV4ImwBmyVoG_1ZkpA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