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漢的66天:有這樣的經歷,你才更敬重這些英雄

2020-04-04   浙江在線

編者按:

在現場,這是記者的使命。當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暴發,全國主流媒體的記者們趕赴抗疫一線,用手中的鏡頭和筆,記錄那些人和事,傳遞信心和希望。他們也在這一特殊經歷中感動、感悟並成長,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王堅穎,浙報集團浙江在線視頻中心副主任、天目新聞武漢特派記者,從1月25日大年初一起,作為浙江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唯一的隨隊記者馳援武漢,3月30日凱旋。

大年初一上午9時30分,我在老家麗水接到通知:「馬上想辦法趕回杭州跟隨浙江醫療隊去武漢採訪。」從那一刻開始,我作為記者的職業生涯的各種紀錄開始被不停刷新。

像戰士一樣前進

從來沒有一次採訪是這樣的緊張和不確定。

我從麗水乘坐最快的高鐵,終於在大年初一11時許趕到杭州,趕回浙報大院。一路上,電話通知的集結地點一直在變,一會兒杭州東站一會兒蕭山機場,最後是省人民醫院。

這一天,我一直在追趕浙江醫療隊的腳步,「跟上隊伍」是我的目標。隨身的行李只有拍攝設備,生活物資都是單位給我準備的,自己連一件換洗衣服都來不及帶。出發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是全省唯一的隨隊記者,接受出發前的採訪,面對鏡頭和話筒緊張得口吃。

141人的隊伍,從杭州出發先到合肥,然後轉車到武漢,最後到武漢礄口區的駐地,全程大家都沒有喘息的時間,中途就在火車上吃了一碗方便麵。全隊有500件行李和物資,在合肥站轉車時,我和隊友們「嘩啦嘩啦」地接龍推行李,生怕錯過發車時間,轉完車,感覺腰都直不起來了。

沒有按部就班的事情,計劃隨時會有變化,每個人必須跟上隊伍。頭髮斑白的主任醫生和身材瘦小的女護士都扛著包推著箱,每個人都是搬運工。我當時想「是不是浙江醫療系統最能吃苦的兵都派出來了」。大家的眼睛裡只有一種神情「千萬別掉隊」。下車搬物資加拍攝,上車採訪加發稿,一路上我發回給天目新聞和浙視頻3篇視頻快訊,抬起頭時眼都花了。

從大年初一深夜到初二凌晨4點,浙江援助武漢醫療隊第一批隊伍就像參戰的士兵一樣趕到武漢前線集結完畢。我倒在床上時,感覺終於到達「戰壕」了。

一直被感動和激勵

在武漢的每一天,我幾乎都被震驚,被感動,被激勵。

我記得武漢四院20樓43號病床危重病人歪歪扭扭的遺書:「老婆,我的遺體捐獻給國家。」他的妻子不顧被感染的風險,每天會過來陪他。我進隔離病房的時候,她流著淚告訴我,這輩子最絕望的是,很多人在等,黑壓壓的,住不進醫院。「你能讓我丈夫住進ICU嗎?」望著她的眼睛,我才真正理解武漢痛徹心扉的需求,才明白全國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意義。當時,溫州的疫情也在暴發,有聲音說「浙江自己的疫情都這樣嚴重,為什麼要把醫生護士送到武漢」。不身臨其境,也許就不會理解馳援武漢的必要性。

浙江第四批醫療隊抵達武漢時,天河機場有6000人的全國各地醫療隊陸續抵達。我在機場直播,看到源源不斷的醫療隊員出來,感覺武漢會戰打響了。「我們一定能贏,加油!」這句話我脫口而出,這場面讓我激動得熱淚盈眶。「看到這麼多增援,心裡有了信心。」很多浙江的醫護人員看了天目新聞和浙視頻直播這樣告訴我。

每天被疫情震動,我要去看看雷神山工地。沒有車,我騎了一輛很破的共享單車,25公里,過了兩座跨江大橋,2個半小時後渾身是汗地趕到,天都黑了。正好遇到了浙江湖州的一批工人在加班。一位南潯的工人師傅對我說「國家有難,義不容辭」,聽得我真心為浙江人自豪。那篇報道播出後,很多湖州媒體來找我,都說要追蹤報道。

第一批浙江醫療隊住的酒店有一個天台,有一天晚上,我和幾個隊員上去透氣,突然發現了密密麻麻的萬家燈火。白天人車稀少,感覺這座特大城市死氣沉沉。但是夜晚的萬家燈火告訴我們,無數的武漢家庭在堅守,在堅持。眼前的場景讓大家非常震撼。一位麗水醫生說,「我們就是為了這萬家燈火來的,我們為了他們在付出,一定要加油啊。」我把這個經歷做成片子在天目新聞發布後,整個醫療隊的人都覺得感同身受,覺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價值。一位男護士特地跑過來告訴我,這個視頻把他們護士長都看哭了,他覺得自己在武漢的付出被人看到,也很受激勵。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做記者的很多紀錄,在武漢期間被刷新,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認識也更深了。是做一個能幫助醫療隊的隊員呢,還是做一個專心於新聞的記者?在武漢期間,我的角色認知是有變化的。

剛到武漢的一段時間,武漢的醫療防護物資非常短缺。那時候覺得,我做一篇稿子,不如幫忙搞定一批口罩。我一有機會就報道前方醫療物資的匱乏,甚至有媒體朋友聯繫我,都被我拉著一起呼籲。在武漢的日子裡,我不僅僅是記者,更像是一名浙江醫療隊的隊員。後方捐贈的物資到了,群里喊一聲,我就下去接龍搬運。浙江慈善組織捐贈的醫療物資,寫著我接收的就有10多單,最大的一單口罩就有2萬隻。雖然聯繫很繁瑣,但我不厭其煩,那是一種責任。我忘不了隔離病房裡採訪的武漢護士,「八九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因為隔離服只有一套」,想起來就難過,很難不去管這樣的事情。

我的報道每天播發,隊友告訴我,後方同事家人看到了很受鼓舞也很放心,他們自己也能高興一天。多數醫生護士其實和我一樣,從來沒有穿著全套隔離服在病毒污染區工作過。但他們克服恐懼走近病人,到後來甚至擁抱病人為他們加油。前方的醫護人員是英雄,但也是普通人,我拍攝的畫面能激勵他們也能激勵全社會的信心。

有一次在駐地「深夜食堂」的天目新聞直播里,很多隊員跑到我鏡頭前面對家裡人說話,浙江醫療隊領隊曹啟峰因為女兒看到了他的身影,專門到鏡頭前對女兒說了幾句話。那天的直播視頻被很多隊友下載珍藏。第一次,我發現記者的工作還能慰藉、鼓勵這麼多人。這些回報真的太激勵我了。

來武漢60多天,我一直保持著全勤的發稿紀錄。天目新聞客戶端才誕生幾個月,這樣的關注度讓我欣慰。

感染防控專家陸群,她應該是浙江醫療隊里去過最多不同醫院隔離病房的人。除了這位專家,可能就是我了。武漢四院的隔離病房,每個樓層我都去過。我跟著醫療隊來,他們的前線在隔離病房,我要報道他們的努力和付出。不在病毒瀰漫的空間氣喘吁吁,不汗流浹背頭暈頭痛,怎麼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我第一次進隔離病房的時候,一位1994年出生的紹興護士也是第一次進隔離病房。她很緊張,差點漏穿靴套,帶隊護士忍不住說,「姑娘啊,要上點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再次在隔離病房看到這名護士時,她已和病人打成了一片,非常開朗。有這樣的經歷,你才更敬重這些英雄。他們不是超人,但他們克服了普通人都會有的恐懼心理,克服了難以承受的困難,逆行而上。

因為頻繁進出隔離病房,醫護人員會開玩笑:「王記者,你為什麼總是去19樓,你要來我們這裡啊。」2月28日,天目新聞和人民日報聯合直播「浙江病區滿月」,雖然我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般,不是一個優秀的出鏡記者,但因為和隊員們已經很熟,一個小時的直播我順利做下來了,僅僅在微博端,閱讀當天過千萬,點贊8千多。

我想,這就是對我這個戰「疫」記者最好的肯定吧!

(記者 王堅穎)

來源:天目新聞客戶端、傳媒評論

編輯:鄭瑩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