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春節習俗經過世代相襲、發展演變,並融入時代風貌,越來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濃郁的人情味,熱烈的喜慶氣氛。地處西部內陸的隴原大地上,長期以來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使各地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年俗。
蘭州社火
老蘭州人過年有很多講究,臘月二十三祭灶,臘月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蘭州人採購各色年貨,製作食品。此時正是主婦們展示烹飪技藝的時候:花捲翻出花邊,綻現紅曲、薑黃。紅曲點中,花蕊嬌艷;油鍋鼎沸,油果子、饊子翻滾;碗兒菜———扣好的粉蒸肉、蝦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誘人的香味充溢廚房。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幕。從清晨開始,家裡的長輩早早地起來開始掃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腳利索的人家開始洗大門、貼對聯。這貼對聯還有很多的講究,若是隔壁或對門,誰家的對子貼的早,這家今年就會有好運。黃昏時分,全家圍坐,共進年夜飯。宴後,家人一起嗑著大板瓜子、呷著「三炮台」香茶熬夜守歲,以求長命百歲。零點換歲之際,舊時要接財神、祭天地。老蘭州人講究水缸要挑滿清水,謂之裝財水。還要在大門前、院子裡潑灑清水,謂之灑銀水,以寄寓人們致富的願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進象徵長壽的臊子麵。臊子湯由肉丁、香菇、胡蘿蔔丁、豆腐丁、金針、木耳、綠菠菜烹調而成,色香味俱佳;擀的面切成的麵條,又細又長。飯後,孩子爭著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贈送紅紙封包的壓歲錢。
初二,至愛親朋間互相拜年,串東家,走西家,一直持續到初四。舊時蘭州人上門拜年一包糕點當禮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稱為破五,吃蕎面攪團。用蕎面煮成糝飯狀,燒上臊子,或素鹵,或清湯,調上油潑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連日食用油膩菜肴的人大開胃口。
初五以後,直到十五六,蘭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來了,匝地而來的鼓聲,炫入雙目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造型,充分體現了蘭州特色。
源於古代賽神祈福的蘭州社火隊的排隊、角色很有講究。打頭陣的是風婆、雨師,寄寓著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其後是大頭羅漢戲柳翠。係為一個戴大頭面具的僧袍和尚,圍繞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戲而舞。繼之為春官老爺坐龍槓。春官老爺,為春季之官。其形象頗似戲劇的丑色:戴圓翅烏紗帽,塗白眼窩,八字鬍,著紅官袍,持摺扇,坐於太師椅上,頗為滑稽可笑。再後為十二三對竹馬子古裝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後背裝置紗制馬頭、馬尾。其後是「船姑娘」,再後是推車子、獅子滾繡球,更有蘭州的太平鼓表演。
隴東送財神
據民間傳說,財神是道家所奉諸神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名趙公明,手持鋼鞭,身騎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趙玄壇,俗稱趙公元帥或趙公菩薩,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災,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過,也有人認為,財神是赤臉丹鳳的關雲長,手提青龍偃月刀,身跨赤兔寶馬,在中國文化中稱為「義絕」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農村,一直都有送財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門就要看財神方位,選擇走向,根據天干地支,確定喜神、財神、貴神的所在方位。據說,初一一出門,就要朝財神、喜神方向走,就能發財,一年都會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隴東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初二是財神節。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戶送或售財神像,住戶都付錢,不要時,只能說「已有」,忌諱答「不要」,以圖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營等地認為初五是財神日,一年的財運都是財神決定的,所以初五這天大家忙著置辦酒席,款待財神。這一天,民間將家中的塵土掃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窮婆婆」,同時將外面的土撒入室內的各個角落,稱之「請富婆婆」。然後家家戶戶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擺放硬幣、紙幣等獻財神,並在晚飯時刻焚燒財神像,然後全家慶賀。送財神,反映了人民對富裕興旺的渴求。
秦安燈謎
秦安的燈謎活動主要集中在元宵佳節,歷史相當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並發展,解放後才由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舉行。
元宵佳節,縣城和部分鄉鎮都崇尚觀燈猜謎。一般在農曆正月十四開始,到十六七結束,稱為倒燈,多為夜間,少為白天。常見的手工燈有宮燈、轉燈、紗燈等數百種,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有的地方還搭五彩繽紛的燈門。元宵佳夜,縣城機關單位或較大的鄉鎮都習慣舉行破字猜謎活動。字謎內容多為創作與傳統相結合,書寫在長條各色彩紙上,貼在各種花燈上,人們一邊觀燈,一邊猜謎,豐富多彩。解放後,燈謎發展較快,縣文化館每年都要組織舉辦燈謎會。1998年3月,縣燈謎協會成立後,研究交流燈謎活動內容方法等。縣城內活動比較集中的有泰山廟和縣總工會等地。
秦安縣文化館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大部分鄉鎮農村,還要點盆盆、點燈盞,實為「燈」的又一種形式,盆盆常用蕎面蒸成,光滑型圓,開口邊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樣的花紋。內窩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個,點完後看「燈花」,誰的燈花越多就說明誰的命運及財運越好。燈盞常用玉米面做成圓錐形。用胡麻杆纏棉花或黃紙剪的紙條,油浸後插入。點著放在門頂、灶頭、牲口槽頭等地方。家家大門和屋檐前還懸掛花燈,兒童自願組織的燈火隊,四處竄游,歡度節日。
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是舟曲縣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縣的狂歡節。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吸收了藏傳佛教、道教的精華,神職功能不斷膨脹,從以前單一的迎生送子、求兒求女擴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災的民俗活動。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縣城四街、兩關以及附近村莊16個寺廟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遊街、賜福、接受叩拜的一項民俗儀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廟將自己的婆婆和轎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鳳冠霞帔、珠光寶氣,轎子四周掛滿玻璃方燈、香荷包,富麗堂皇。晚九時16位婆婆先匯聚到城東駝鈴山北段的東門上,依次進城,16位婆婆轎燈火輝煌,宛如明星長龍,從天而降。每座轎用彩旗開路,鑼鼓相隨,到每家門前停留幾分鐘,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馬、鳴炮、祭酒獻茶。轎停之處,新媳婦竟相摘取轎前懸掛的荷包,希望賜下嬌兒,人們爭先恐後鑽轎子,意為消災免難,保佑平安。從北街頭至下西街口為16轎「婆婆」隊伍最齊全的地段,之後,西路4轎出西門而歸,餘下沿街巡遊,分別歸廟。此時已到凌晨三時半,至此,「迎婆婆」儀式方告結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別於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綜合性的藝術再現體,聚宗教、信仰、賜福、娛樂為一體,是羌漢、藏漢民族和睦相處的見證。如今為了迎合社會的發展需要,這一習俗也不斷順應發展潮流,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響應地方政府的號召,經常增加新的時代內容,已成為集經濟、文化、宗教、旅遊、娛樂為一身的節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酒泉地蹦子
在酒泉地區,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
據肅州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一支地蹦子社火隊由四個鼓子、四個拉花、四個和尚娃、一個膏藥匠,一個傻公子、一個醜婆子,一個大頭和尚、一個柳翠等角色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樣很多,有二十多種,跑跳一場長達三四個小時。它的跳法分為大小二十個陣,是靠布陣來跳的。
說唱兼備、歌舞並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點。其說唱形式可以分為先說後唱、先唱後說和自唱、點唱、對唱、邊說邊唱、邊舞邊唱等。說唱的內容也極為豐富,有唱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美好前景嚮往的、對神靈祈求的、對官府褒貶期望的;有唱通過辛勤勞動獲得豐碩成果後,人們愉悅心情的;有唱當地好人好事和壞人壞事的;有唱自然現象和頌揚吉利的;也有說唱古詩詞的。大都即興賦詩,現編現唱。自唱主要以膏藥匠為主,他可以根據場合、對象自編自唱,大都唱吉慶的內容。
地蹦子的唱詞里既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內涵和酒泉的風土人情,也根據時代發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在《酒泉文史資料》中記載中最傳統的一段唱詞:「五月初三到十三,求神降雨保莊田,秋後五穀豐登日,高燒長香謝龍天。」而在改革開放後它的唱詞就改成了「正月里來是新春,社火來到你家門,鞭炮震得財門開,發家致富帶頭人」。
臨夏:正月打鞦韆
進入農曆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遊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
整個白天,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他們忽而如雄鷹展翅,欲飛藍天;忽而閉目橫坐,慢慢晃悠……喧喧鬧鬧、嘻嘻哈哈,一直到萬家燈火燦爛。
到了晚上,鞦韆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她們打鞦韆,不吵不鬧,全都靜悄悄的。在朦朧的夜色中,只見一個個嬌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飛,留短髮的,如飛揚的馬鬃,飄逸著風采;梳長辮的,猶如一條游魚,來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輪過一遍後,便開始玩花樣了。她們忽而兩人面對面站在橫板上,飛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張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會,鞦韆就盪到半空中,像滿弦的弓箭在飛舞;忽而,一人坐在橫板上,一人站在橫板上,這樣,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盡情享受,而站立者則要花費兩倍的力量使秋干飛升,不一會便氣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過,這種花樣多是兩人輪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當圓圓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門口閃出一把用燁木紮成的火把,一隻只匯聚到一塊,形成一條長龍,向山頂移去,各家門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們爭先跳躍。當打火把的人們上山了,跳火堆的人們進門了,鞦韆的主人便來到秋干邊,慢慢地提起它,抬頭瞅瞅大樹上的橫枝,兩手用力,嗖的一下,把鞦韆扔上橫枝,架了起來。月光下,樹影斑駁中,秋干在橫枝上靜靜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內容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cQZJHABgx9BqZZI1F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