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的學術論文尋找好期刊,就如同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尋找一個好工作一樣。我們要擺正好心態,如果高估自己的「孩子」,會導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低估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會錯過好機會。
下面達晉將按自己認識和借鑑經驗,枚舉一下判斷期刊質量的一些名詞和指標,作為對學術投稿沒什麼經驗的學者參考。
一、ISSN號和CN號
判斷期刊質量首先要確定他是不是正規的期刊,首先要看它有沒有ISSN號和CN號。ISSN號是國際標準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它有8位數字組成,XXXX-XXXX中間由「—」連接,其中前七位是純數字序號,最後一位是校驗位。CN號是國內統一刊號,如中國圖書館學報CN號是 11-2746/G2,前兩位11是地區號,如北京是11,山東省是37。2746是序號,由報刊登記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分配 [1]。斜線後是期刊分類號,可以參加中圖分類法。國內期刊只有具有CN號的期刊才是合法的正規期刊,有些期刊只有ISSN號,沒有CN號,那麼它們可能是非法期刊,或者不公開發行供內部參閱的內刊,評職稱什麼的有些機構是不算數的。
二、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F)是湯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如下:假設要計算期刊A在2015年的影響因子,分子表示期刊A在2013和2014年發表的所有論文在2015年中被引用次數的總和。分母表示期刊A在2013年和2014年所發表的可被引文章數總和。
三、SCI、EI、ISTP、SSCI、A&HCI、CSSCI和CSCD
判斷期刊質量,很重要的一個方法是判斷該期刊是否被以上資料庫(檢索)收錄。
SCI推出後成為國內判斷一個學者學術水平的一個標準,一些大學或科研所,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時候常要求在SCI發過幾篇文章才行。對於SCI分區,靠的是期刊引證報告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提供的期刊影響因子,目前有兩種分區方法,一是JCR自身份區,按照某一學科期刊影響因子從高到低排列,然後平均四等分;另一種是中科院的JCR分區,中科院分區參考3年平均IF,一分區是某學科影響因子前5%的期刊,二分區取5%-20%,3分區為20%-50%,4分區50%以後。
除SCI以外,俗稱的國際三大檢索還有EI和ISTP。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1884年創刊,由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報道工程技術各學科的期刊、會議論文、科技報告等文獻。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也是由ISI出版,1978年創刊,報導世界上每年召開的科技會議的會議論文。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建立的綜合性社科文獻資料庫。A&HCI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創刊於1976年,是藝術與人文科學領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資料庫。
國內方面如果期刊被CSCD、中文核心期刊目錄、CSSCI,那麼就可以認為期刊在它所屬的領域是較為優秀的期刊。CSCD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的簡稱,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分為核心庫和擴展庫。核心庫的來源期刊經過嚴格的評選,是各學科領域中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擴展庫的來源期刊也經過大範圍遴選,入選者是我國各學科領域較優秀的期刊。與CSCD容易混淆的是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目前,許多學術期刊在申請基金、重要成果報獎時,一般對方單位要求提供的是CSTPCD檢索系統的結果,CSTPCD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檢索系統之一。
CSSCI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稱首字母縮寫,是由南京大學研製成功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領域的標誌性工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刊,在國內社會科學領域一年能發幾篇C刊就屬於比較牛的作者了。
找到合適自己的期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輯文編譯在這裡就為大家分享這麼多,希望學者們能夠選擇到合適自己論文的期刊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