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最近很多人都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或者咽喉不適,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乾燥。有的人說鼻子干,有的說嗓子干疼,有的說是乾咳,有的說是有痰卻很黏難以咯出來。
是的,這就是秋燥的威力。今天咱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秋燥,秋燥又可以用哪些食療方法?究竟是什麼「垃圾」讓名醫們備受青睞?
細說秋燥
秋季主收斂,氣溫逐漸下降,陽氣開始向內收斂。此時大自然和人體的水分也都開始變的少了。所以,秋季的主氣是燥。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的這四個節氣,為燥氣當令。
燥邪有個特點就是乾澀傷津,燥邪為病時,最容易耗傷人體的津液,而表現出各種乾澀的症狀,比如皮膚乾澀、口鼻乾燥,嘴唇燥裂、毛髮乾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症狀。
燥邪導致人體生病時,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的時候還有夏熱之餘氣,久晴無雨,燥和熱相結合而侵犯人體,所以這時的病多屬溫燥。深秋至將近冬天的時候,西風肅殺,燥邪與寒邪相結合而侵犯人體,此時的病多屬涼燥。
秋燥
涼燥: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脈弦。
溫燥:頭痛身熱、乾咳無痰、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紅。
秋燥食療
說起秋燥的食療,首先要分清楚是溫燥還是涼燥。其實溫燥、涼燥的區別關鍵在生病時是否有明顯的惡風寒症狀,惡寒怕風多是涼燥,燥熱心煩多是溫燥。我們今天給大家準備了兩款食療經典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涼燥——蔥豉湯
涼燥雖然有受寒的一面,但也有感受燥邪的一面,所以散寒不能過用溫燥,應用輕清宣散的方法宣散風寒而不傷津液才是萬全之策。在治療上有經典方劑杏蘇散。但疾病初起時我們更推薦您先用食療的方法。此時,可以用蔥豉湯來宣散風寒即可。
食材:大蔥白3-5段(每段3厘米) 淡豆豉10克
用法:
1.將蔥白洗凈並劈開,與淡豆豉一起放在砂鍋內加兩中碗冷水泡30分鐘;
2.泡好後將砂鍋放火上煎煮,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再煮10分鐘即可;
3.將煮好後的蔥豉湯倒出,放至溫度合適,趁熱飲用。
注意:因是受寒,所以喝蔥豉湯之前應該先坐在被窩裡,趁熱喝湯後,蓋上被子捂汗至周身微汗溫暖。最好能小睡一覺,更利病情恢復。另外,生病期間飲食宜清淡,禁食生冷、辛辣食物,禁熬夜。
溫燥——桑葉梨水
溫燥主要是溫熱邪氣和燥邪結合而侵犯人體引起的一系列問題,溫燥最忌燥熱傷津的食物。所以調養上需要既宣散在表的燥熱邪氣,又要生津潤肺。在治療上有經典方劑桑杏湯,可以輕宣溫燥,潤肺止咳。而疾病初起時,我們只需要選用其中的桑葉和梨即可。
食材:桑葉10g 秋梨1枚
做法:
1.將梨連皮切塊,與桑葉一起放砂鍋內加3碗冷水泡10分鐘;
2.將砂鍋放火上大火燒開,轉小火再煮20分鐘;
3.把煮好的湯空出到碗里,將梨撈出至梨湯內,吃梨喝湯。
除溫燥和涼燥兩種情況外,大多數人進入秋季就有乾燥症狀,但卻沒有明顯的外感症狀。這時可以選用下面這道食療方來調理。
潤燥——秋梨蜜膏
此膏源自《本草求原》,用於清痰止嗽。梨性寒,味甘微酸,清熱滋肺,滋潤止咳。生薑也具止咳作用又可反佐制約梨的寒性。加蜂蜜製成膏是肺熱燥咳的食療佳品。肺氣得清,燥氣得潤之後,您在秋季的各種乾燥也會逐漸消失的。
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在使用梨的時候都是將梨皮削去棄之不用,僅用裡面的果肉來煮湯或熬膏,這是極其錯誤的。梨皮才是歷代名醫們治秋燥時必用的,比如清代名醫吳鞠通治溫燥的桑杏湯梨用的就是梨皮。
食材:秋梨1500克 生薑250克
做法:
1.鴨梨洗凈,去核,連皮切碎,以潔凈的紗布絞汁;
2.再以鮮生薑洗凈,切絲,以潔凈紗布絞汁備用。
3.取梨汁放在鍋中,先以大火,後以小火煎熬濃縮至稠黏如膏時,加入一倍的蜂蜜、薑汁,繼續加熱至沸,停火,待冷裝瓶備用。
這個其實就是秋梨膏的簡版製作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家裡做一下。
一年四季的你健康嗎?春夏秋冬的你都美麗無比嗎?艾灸神闕真的能祛虛寒嗎?如果答案是否,不用急。蘇麗清主編的《四季養生妙法--不同季節的保健養生》教你春夏秋冬的養生之道,使你在輕鬆的閱讀中掌握健康秘鑰。一書在手,健康不愁,讓你和你的親人、愛人四季如春!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當歸中醫學堂」微信公眾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