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是一種固執或者是任性的表現,事實上孩子的堅持有的時候經過時間的考驗證明,未必就是一種壞事。
經常有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為了一件小事甚至不惜大哭大鬧也要堅持到底,只有父母妥協他們才肯罷休。
尤其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家長講道理他們也聽不懂更聽不進去,就給家長造成「孩子脾氣執拗」的印象,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要依照孩子的意願進行,否則就誓不罷休。
在大人眼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的事情,有的時候在孩子的心裡卻是天大的事,大人可能會因為想得周到而讓孩子執行他們本不願意做出的行為,比如說衣服顏色不搭配,或者是天氣太冷不能穿的太薄等等,但是這樣強迫孩子就會忽略他們的想法。
面對孩子的執拗,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孩子2-3歲的時候會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好奇階段,這個時候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可能以前很乖巧,但是逐漸開始「任性」起來,其實孩子所有的反抗都是事出有因的。
孩子在堅持自己主張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家長不聞不問的就否定孩子的想法,其實是對他們自我認知的破壞。
如果孩子的主張能夠得到家長的認同從而實現,對於孩子自我的認知會有很大的幫助,家長只要經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在很多小事上的堅持,其實就是他們在無聲的向家長傳達自我觀念。
比如說自己吃飯不想讓家喂,自己走路不想要家長扶,自己玩的時候家長一干預就會發脾氣,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能夠說出行為的原因,但是對於三歲左右的年齡,很多孩子是無法準確表達自己想法的。
就是因為表達能力不夠,會讓孩子的自我主張在家長眼中看來是一種「拒絕」。孩子在2歲之後會進入情感發展時期,他們有了自己的需求,有了自己想做選擇的行為,孩子不想被干涉更不想被父母完全控制,但是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以支撐孩子解釋自己的想法,只能用行動來表示。
比如說天熱了還想要穿厚衣服,不颳風的時候也想要戴帽子出門,或者是在不合適的季節穿鞋等等,孩子堅定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未必就是壞事。
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將來很大程度上能夠發展成為主見性強的人,孩子堅定的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自我意識強的體現。
家長可以不認同孩子的做法,但是要支持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允許培養孩子從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問題,摒棄那些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這樣就能培養出孩子卓越的思考能力,並且將這種能力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堅定的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執拗和固執,那麼就會失去培養孩子自我思考的重要機會。
對待孩子的堅持家長首先要端正態度,既不批評也不鼓勵,有教育專家曾經這樣說過:「家長有的時候是雙重標準,當家長堅持自己意見的時候會將自己的行為當做「有主見」認為只要是為了孩子好的,不管他們是什麼反應也都要堅持。但是當孩子堅持自己意見的時候,就會被認為是「任性」「不聽話」。孩子不接受家長意見的時候,可以強迫他們認同,甚至不惜用上打罵的手段。」家長總是習慣用大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誤會。
家長要多一份耐心平和的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要著急的下結論,更不要急著訓斥孩子,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
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家長就可以同意孩子的想法,當孩子的自我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也就是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思考的時候。
如果孩子的固執實在是沒有道理或者是根本就是錯誤的時候,家長也要注意引導的方式,孩子有的時候就是沒有理由的想要反抗父母,不管家長說什麼他們下意識的都是反對。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要教訓他們,而是首先要包容孩子的反應,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孩子有領導能力,他們天生喜歡掌控全場。
不要試圖降低孩子的意見反抗程度,他們的性格可能是天生的,未必靠家長後天的改變就能有很大的變化,要學會因材施教。
在適合的問題上可以讓他們做主,除了品質問題上要堅定之外,很多時候他們堅持的意見未必就是錯的,很多時候生活中的問題其實不止一個正確答案,家長沒有必要給他們過多嚴格的控制,可以在鼓勵中多賦予他們一些決定權。
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比較固執的,家長比他們還固執,這樣造成的結果只能是親子關係變得勢不兩立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在教育中沒有永遠的贏家,孩子和家長也不應該要決斷出誰對誰錯。
如果作為家長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的話,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有寬容之心。家長只需要掌控一個原則,只要不危及孩子和別人的生命安全,很多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有的時候孩子是因為沒有同理心才造成了這種只要自己滿意就行的思維方式,這就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培養孩子的情商,要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看到別人的煩惱和痛苦,而不是只顧自己。
當家長用引導伴隨著關心和培養的態度來養育孩子的時候,他們自然就不會非常固執,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別人對自己做了同樣的事,自己會怎麼想。
對於孩子的固執家長最好不要強行制止,而是先要認同,才有可能讓孩子在明白家長理解自己的基礎之上做出改變。
孩子對於某件事情情有獨鍾可能是專注力的表現,家長不要隨隨便便給他們貼上固執,倔強的標籤,好好觀察行為背後的原因,儘量順著孩子的行為來引導,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