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差生」另有隱情!「閱讀障礙症」困擾著全國1500萬兒童

2021-03-05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關注 | 「差生」另有隱情!「閱讀障礙症」困擾著全國1500萬兒童

引言

閱讀障礙的孩子,並不是笨孩子。他們只是更受上帝的青睞,希望他們經歷更多的歷練。

希望我們都能少一分誤解,多一份體諒;少一分排斥,多一份接納。因為,他們真的不是笨,只是慢。

作者:立正媽媽;本文來源:公眾號「藍橡樹出國留學」(ID: GoGlobalx)。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孩子。

讀錯字,遺漏字,學習困難,寫作業困難,就連好好讀順一篇文章都很困難。成績墊底,家長焦慮、老師誤解、同齡人嘲諷,成長的道路坎坷不易。

但這些眾人眼中的「學習困難戶」,被貼著「笨」、「懶」、「不肯學」的標籤,背後可能另有隱情,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委屈。

被誤解的他們,其實可能是「閱讀障礙症」患者。

「在未接觸到學習時,他完全正常,非常可愛,和人溝通非常好。上學一考試,全班都是90+,甚至雙百,他65!」

這是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的三位孩子家長共同的困惑。

孩子明明不笨,看似一切正常,可為什麼一談學習,腦子就卡殼了?家長急火攻心,每天威逼利誘,哄騙買賞,大量補課做題,但孩子的大腦就像黑洞,吸進去的內容無影無蹤,效果微乎其微。

孩子不是不願意學,家長不是沒用心教,但就是學不會,學不進,學不好。

「孩子學習痛苦,我們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這句話時,家長轉過身,忍不住濕了眼。

在中國,有這樣苦惱和困惑的家長不在少數。

背負著「差生」的標籤,使了勁卻沒有改變,現實帶來的煎熬和無力感,讓人心生絕望。

01

「笨小孩」不笨

背後的隱情讓人心傷

《我不是笨小孩》,就是由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與心理學部聯合製作的三集紀錄片。影片用三年時間,系統跟蹤跟拍了三位別人口中的「問題兒童」。希望通過鏡頭,讓大家看到這一類「學習困難戶」的背後隱藏的秘密。

影片第一集,主角校校在入學前,一直是家裡的開心果,聰明可愛,熱情懂事,深受周邊人的讚賞。匪夷所思的是,進入小學後,他的成績卻一直在班上墊底。

識字、記生字、閱讀對校校來說太難了,文字在他眼裡就像一幅幅奇怪的圖畫。他記不得字形,只能照貓畫虎地「畫」字,但他畫不出一模一樣的「生字」,所以聽寫本只能用一個又一個圓圈,來表示那些努力記卻怎麼也記不住的字。

教不會的生字,讀不懂的題目,寫不完的功課,讓原本溫馨和諧的家庭,突然變成了雞飛狗跳,娃哭娘吼的戰場。

不服輸的校校媽媽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咬牙緊跟學校的節奏,每晚回家費盡心思幫助校校查漏補缺,娘倆經常跟功課對抗到深夜12點。

但高壓的心理負擔,逐漸讓校校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逃避回家。頻繁的親子衝突,幾近窒息的家庭氛圍,也讓爸爸媽媽的關係變得矛盾重重。

孩子很無助,嚎啕大哭;爸媽也很無助,欲哭無淚。

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好在,最後校校的爸媽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來自五個他們聞所未聞的字——閱讀障礙症(Dyslexia)。

閱讀障礙症,簡單說來它是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不能協調,而引起的一種閱讀和拼寫障礙症。

「閱讀障礙症」,在中國還是一個新概念,公眾知之甚少,但卻是數千萬孩子共同面臨的痛苦。

它特指兒童擁有正常的智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正常的學習動機,卻不能在學齡階段順利地習得閱讀技能。

發展性閱讀障礙症(Developmental Dyslexia)大多表現為認字與記字困難重重。剛學過的字馬上忘記,難以理解所讀文字。常伴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辨析距離、方向時困難,記憶力差等症狀。

在閱讀障礙兒童的眼裡,書寫符號如同小蝌蚪,總在奇怪地遊動,很難將它們組合成正確的文字和句子,閱讀對他們而言是一樁不受控的難事。

深陷在「無法閱讀和書寫」的困境里,朗讀對他們來說就顯得特別吃力。不僅讀得又慢又結巴,還經常漏字、加字、錯行、跳讀或重複讀。更關鍵的是,即使認識這個字,但卻想不起這個字的含義,或者放到文章當中就不能理解它的意思,讀文章就更是一知半解,理解文意對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

閱讀障礙的主要症狀包括:

閱讀吃力、讀錯字

閱讀之後不理解內容

朗讀不流暢、跳字、跳行

逃避書寫,書寫困難,字體不工整,容易寫錯字

抄寫時間長,需要看一筆寫一筆

注意力集中時間短

聽課效率低,多動

缺乏運動細胞,平衡感不好

握筆姿勢不良,繫鞋帶和用筷子動作笨拙

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內向害羞或者性格急躁

自信心低落,容易放棄

聰明但無法發揮用於學習

如果一名小學生符合以上12項中的6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就很有可能存在閱讀障礙問題。但確認兒童是否患有閱讀障礙需要經臨床醫生確診,通過排除兒童除閱讀問題外的其他因素才能最終確診,過程複雜且專業度高。

這張圖是閱讀障礙人群與正常人群看到文字的對比。

閱讀障礙屬於生理性缺陷,是一種腦功能紊亂。

而且,這種病發生率非常高。人類患有讀寫障礙症的機率在英語等字母語言國家為15%左右,在中國等象形文字國家約為10%左右,人群龐大。

據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舒華教授的說法——「按照10%的發生率統計,我國約有1500萬兒童受到閱讀障礙的困擾。」

也就是說, 每10個孩子裡,就有1個正深陷閱讀障礙症的漩渦!

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家薩莉·施威茨曾在著作《教育家》中寫道——美國大約有20%的人存在閱讀障礙問題,這些孩子常常因學業不佳,而被認為是笨小孩、懶小孩。

因為閱讀上的障礙,識字有困難,所以閱讀理解成問題,因而導致語文成績墊底;記不住字母順序,讓英語學習變得困難重重;讀不懂題目,又會導致數學成績不佳……

別人每天花1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們可能需要3個小時甚至更多。長期努力後毫無起色的成績,又會讓他們心生膽怯甚至放棄;而外界有形或無形的壓力,也會讓他們感到沮喪和痛苦。

閱讀障礙,如多米諾骨牌般,影響漫長而深遠。

02

最大的障礙不是閱讀

而是被誤解

看得見的敵人是閱讀障礙,看不得見的敵人是誤解。這個問題,已然成為兒童成長過程中,被嚴重忽視的心理問題之一。

這些「學困生」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學業上的困難重重,手足無措,還有長期被父母責備、老師偏見、同學嘲弄所帶來的挫敗感。貼在身上的「差生」標籤,會帶來心理上的自卑,扼殺了學習的興趣。一做就錯,不做不錯。 惡性循環的結果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用逃避學習來自我保護。

《我不是笨小孩》的三位主角都是閱讀障礙者,更是「閱讀受害者」。小小的身軀,承受著學業和心理上的雙重打壓,滿腹的心酸和委屈卻不知能與誰人道。

影片里的曉群是個好學且努力的孩子,為了幫助他走出閱讀障礙,媽媽帶著他四處奔波遊學,過著雙城生活。

上進的他面對生活的磨難,上天的考驗,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高要求,拼盡全力想要逃出「怎麼學也學不會」的泥沼。可是,來自同伴的異樣目光,依舊讓他很受傷。

一年級去北京遊玩時,才七歲的他卻主動提出拜佛——祈求智慧佛賜給他智慧,成績好起來,不會被人嘲笑;祈求幸運佛能夠守護他,驅走他身邊壞運氣。

當別人的成長都是努力「學得更好「爭當牛娃時,他小小的心愿卻只是能夠跟上大部隊,做個平平無奇的普娃。

沒人知道小小的他內心承受了多少超乎常人的委屈,但每每提起這段回憶,曉群爸爸堂堂七尺男兒總會忍不住淚流滿面。

03

消除障礙最好的辦法

是愛和接納

閱讀障礙的表現主要反映在閱讀識字方面,背後的成因複雜交錯。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 閱讀障礙症並非不能矯正。相反,在兒童時期通過專業的測評和分析,採取因人而異的引導方式,絕大部分孩子是可以改善和克服這個問題的。

事實上,閱讀障礙症非常普遍。

許多我們熟悉的大人物都曾在童年受其困擾。像愛迪生、愛因斯坦、貝多芬、甘迺迪等名人,小時候都曾因為學習困頓、成績不佳而被罵「笨孩子」,最後科學家發現他們都屬於閱讀障礙症。雖然成長充滿荊棘,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成績斐然,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患有讀者障礙的部分知名人士

有一份有趣的調查還發現,相當一部分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閱讀障礙患者,該比例甚至達到三分之一。在這張成功的閱讀障礙企業家名單上,許多過去幾十年來最著名的創業家都榜上有名。

可見,閱讀障礙並不能阻擋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而且,在與缺陷做鬥爭的過程中,他們甚至可能學到了人們平常學不到的東西。例如堅強、勇氣、百折不撓、創新思維等等。

閱讀障礙並非智力問題,本質是局部、獨立的缺陷。

往往這些孩子的智商會更超乎尋常,只是他們與外界的溝通無法通過文字符號來完成,需要另闢途徑,尋找到適合他們與世界對接的方式。

而這個「不走尋常路」的過程,其實是他們開闢出來的獨特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推開缺陷,走出新天地,你會發現孩子擁有更廣大的優勢海洋:推理、概念形成、辨別式思維、常識理解等等。

有人甚至大膽地推測說,因為對圖形和空間維度更敏銳,在未來的數字時代,面對聲光電為載體的信息,也許閱讀障礙者會比適合文字信息的普通人更容易適應。

04

閱讀障礙並不代表人生失敗

正確看待、積極解決才是最佳方案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舒華教授說:「閱讀障礙兒童最困難的階段是小學,只要幫他們度過去,跟著大家走,不必要求太高,等上中學——特別是高中和大學之後,他們會找到自己的訣竅,用其他策略來對付閱讀障礙的問題。那時候他們的特長便可以發揮作用了。」

在《我不是笨小孩》的紀錄片中,校校媽媽的逼迫與嚴厲,只是不想讓校校在學校中「與眾不同」。

她從不忌諱討論孩子的問題,而是自學閱讀障礙的知識,帶孩子進行干預和測評,並且主動跟老師和其他家長介紹孩子的情況,幫助他營造一個寬容被理解的成長環境。

即使孩子心生厭學情緒,逆反對抗時,她依舊稱讚「叛逆是自我意識的覺醒,能讓孩子活成自己而不是生活的奴隸」。

為了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

校校媽媽在家裡的牆壁上掛著一副「莫生氣」

她始終努力,希望讓校校明白,閱讀慢,理解差,都只是學習路上的一道坎。人生的難題有許多許多,邁過去,就能快樂起來。

積極樂觀,直面困難,勇敢挑戰,是比學習更重要的人生課題。

校校媽媽的努力,換來了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理解和支持。在校校第一次「閱讀小測全對」的時候,老師特地在家長群發布表揚通告,來自老師和家長、同學的鼓勵,暖了校校媽媽的心,也濕了她的眼。

正因為這樣愛和信任的氛圍,所以即使面對著生活賜予的磨難,承受著成長中不該承受之重,校校性格依舊陽光開朗。在一次書法課上,他寫下一副作品送給媽媽,也是送給深陷困境中的自己——

正如紀錄片第三集的女孩若汐所說的: 「世界本來是不完美的,可能有的時候,人也可能會不完美。」

拍攝《我不是笨小孩》的初衷,導演樊啟鵬也很坦誠地說——「紀錄片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但是能讓人心相通。希望讓彼此去感同身受,讓大家互相理解。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

這部紀錄片,確切來說,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段時光。是陪伴、了解、幫助三位閱讀障礙兒童的無數日日夜夜。

在長達三年的系統追蹤跟拍中,導演希望通過真實而深入地拍攝,記錄下閱讀障礙症兒童面臨的成長困境,呈現家長們的困惑、焦慮和所做的努力。並且通過權威專家的訪談和干預幫助,讓全社會都能更好地理解和幫助這群特殊的孩子。

閱讀障礙的孩子,並不是笨孩子。他們只是更受上帝的青睞,希望他們經歷更多的歷練。

希望我們都能少一分誤解,多一份體諒;少一分排斥,多一份接納。

因為,他們真的不是笨,只是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藍橡樹出國留學」(ID:GoGlobalx),哈佛畢業生創立,5萬精英家庭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台,一起探索全球教育路徑。不讓孩子的天賦被應試教育局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

立正媽媽 | 作者

藍橡樹出國留學 | 來源

彭可馨(實習生)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師說 | 該不該成為完美父母?

老師最想對家長說的6句話!

圖解 | 《中國鄉村教師圖鑑》

向所有鄉村教師致敬!

薦讀 | 美國小學的減負秘訣!

用大量閱讀取代課後作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WkUAngB9EJ7ZLmJKt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