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明天能摘多少就摘多少,車一早就到。」
「別忘了給我留點,老朱。」
「我要2000斤。老朱,咱倆可是都約好了。」
…………
15日上午,宜陽縣韓城鎮朱家溝村村民朱向陽的手機響個不停。
「這棚里西紅柿只要一紅,我這電話就成了『熱線電話』。採購商急著來訂西紅柿哩,不愁賣!」朱向陽說著咧開嘴笑了起來。
西紅柿不愁賣,這可不是朱向陽吹牛皮。奧秘何在?人家有秘密武器。
其一,品質高。朱向陽種植西紅柿已有7年時間,他種的西紅柿個兒大,飽滿多汁,口感好。沖這品質,採購商們讚不絕口。
其二,講信譽。西紅柿按大小分開,大的統一給供貨商,絕不把小的摻雜在裡面。沖這人品,採購商們就認準了老朱。
當然,西紅柿不愁賣最主要靠的還是村裡的溫室大棚。
走進朱向陽的溫室大棚,一股熱流撲面而來,棚內溫度約有三十七八攝氏度,該縣統計局派駐朱家溝村第一書記程玉國已在棚內等候。
溫室大棚長約200餘米、寬15.5米,不僅面積大、溫度高,棚內溫差也大,每日最高溫差可達40攝氏度。「冬天外面雪花飄飄,棚內溫度還有20多攝氏度。」程玉國說,溫度高、溫差大才能保證大棚里的西紅柿成熟早,露天西紅柿還沒種,溫室大棚里的已開賣了。「就憑這點,咱這西紅柿就不愁賣。」
程玉國帶我們沿著大棚一路走,一路介紹。前些年,朱家溝村就開始在日光棚里種植西紅柿了,後來他帶村民到山東壽光考察溫室大棚後發現,「想致富,還得要建溫室大棚」。
2018年,由駐洛某部隊和地方扶貧資金共同援建的8座溫室大棚在朱家溝村正式建成投用,由村民進行承包管理。「溫室大棚就是美,一年能產兩茬西紅柿,採收期長,價格高,相比日光棚收入翻了幾番。」朱向陽忍不住插了句嘴。
「老朱,今年賣西紅柿能收入十多萬元吧?」
「肯定能!這幾年靠西紅柿,我家脫了貧,我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朱向陽解釋,以前自己全家四口人擠在一口破舊的窯洞裡,孩子念書、老人看病,樣樣都需要錢。後來,村裡號召大家種植西紅柿,朱向陽下了狠心,「非得干出點樣子來」。
先在日光棚里種,後來又轉戰溫室大棚,朱向陽一門心思在棚里埋頭苦幹,家底越來越厚。「我買了縣城的房子,馬上就交房了,還買了輛小汽車。」朱向陽嘿嘿一笑。
程玉國介紹,今年這茬採收期預計將持續至六月中旬,朱家溝村西紅柿總產量預計五十萬斤,總收入將超100萬元。 「今年,村裡還計劃再建幾個溫室大棚,把西紅柿產業規模再做大一點。下半年,計劃種植幾個西紅柿新品種,把朱家溝西紅柿的名聲打得更響亮一些。」程玉國說。
聽了這麼多,記者忍不住問道:「不是說西紅柿都紅了,棚里的西紅柿怎麼還都是青的?」
「今天一大早摘了3000斤,紅的都讓採購商拉走了。下次你們跟著採購商一起來,包你們看個夠。」朱向陽笑著說。(洛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