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憤怒就狂打自己?教孩子「控制憤怒」,要懂這「黃金法則」

2019-09-25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晚傍晚帶孩子去小區花園散散步。碰到同小區的一位媽媽也剛好帶著孩子下來玩。

這位媽媽的孩子皮皮跟尼莫是同個班級的,碰到過幾次,也算是比較熟悉了。我們一致的讓孩子自己去玩耍。

皮皮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算是很上心的,但是對皮皮的一個行為一直找不到應對辦法。皮皮媽媽跟我說:皮皮有個壞毛病,自己生氣了就一直打自己。

前幾天,皮皮跟同班級的一個朋友因為一些小矛盾吵架了,但事實也確實是皮皮有錯在先,皮皮媽媽讓孩子跟小朋友道歉。皮皮不同意,但是在他媽媽的幾次要求下,皮皮只能跟對方道歉。

皮皮跟媽媽一回到家,就狂扇自己耳朵。嚇得皮皮媽媽立馬制止了孩子的動作,怕孩子自己打出什麼毛病,還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了一下。

有的孩子生氣的表現就是一聲不吭,有的孩子就是大聲哭鬧,而有的孩子更加嚴重,他們會選擇"自虐"的方式,狂打自己。

事實上,幾乎人人都會有憤怒的時候。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控制憤怒。

世界上有很多道理在告訴大家不要動怒,但是空有言論道理,還不如自己學會控制憤怒。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我們不捨得孩子受傷,那就要教會孩子學會控制憤怒

控制憤怒的"黃金法則":情緒ABC療法

有些家長認為,要教導孩子學會控制憤怒,首要的就是走下面這三步:

第一步,發泄憤怒

埃利斯認為,發泄憤怒並不能對控制憤怒起促進作用,相反,它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使自己動脈受損,引發心臟病。

第二步,暫停孩子的憤怒

有些家長提倡孩子在孩子憤怒的時候按一下暫停法。但暫停只會讓我們迴避問題,並能不能解決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只會越積越多,從而產生大麻煩。

第三步,追尋憤怒的原因

讓孩子回憶憤怒的原因,可能只會讓孩子加劇憤怒心理。並不對孩子具有好的作用,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麼真正的解決措施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就憤怒的管理,寫了一本叫《控制憤怒》的書,他在這本書里著重介紹了管理情緒的方法,即著名的"ABC療法"。

A代表發生了什麼,B代表我們怎樣看待這件事,C代表事情發生後,我們怎麼做。

埃利斯認為,我們不能控制A,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B來轉換C。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改變我們的認知,最終影響我們的決定。

作者在書中也提過一個例子:

假設有一位朋友要租借你的房子,並要求你裝修。但在你將房子都打理完成之後,他卻變了掛。你為此非常生氣。這便是A和C,我們往往會忽略中間的環節。如果你考慮將房子租借給別人,那麼你就會打消憤怒的情緒,而這一步,就是B。

家長了解了控制憤怒的誤區,明白了正確控制憤怒的方法,還遠遠不夠。我們要知道ABC療法,更要懂得在ABC療法下,如何去修正自己的認知,也叫認知重評。

"情緒ABC療法"的關鍵:認知重評

  • 什麼是"認知重評"呢

專家解釋,認知重評是一種有效調節情緒的策略戰術,指的是對情緒場景或信息進行重新評估從而改變情緒體驗的策略。

關於"認知重評",還有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者將48名8~12歲的志願者按照年齡大小,分成低年齡組和高年齡組。在研究過程中,同時收集兒童在實驗過程中的腦電信號,整個過程約30分鐘。

這個研究的主要內容的讓志願者看積極和中性情緒的圖片,認知重評條件和基線條件通過不同的語音提示予以區分,兒童需要根據相應的語音提示進行想像。

實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調節策略誘發了兒童更大的LPP波幅。LPP反映了個體對情緒刺激的注意,波幅越大說明誘發的情緒刺激越強烈。

實驗證明,管理和調節孩子的憤怒情緒,必須要進行"認知重評"。

換言之,關於孩子的憤怒情緒,與其關注孩子憤怒的表現,不如思考如何化解孩子的憤怒情緒。

那麼家長如何巧用"認知重評",幫助孩子"控制憤怒"呢

  • 第一, 體會憤怒情緒,將憤怒當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當自己出現憤怒情緒的時候,要先去體驗一下它。體驗這種壞情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熟悉自己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能夠延緩一定是時間。

意思就是:一方面,孩子可以在這段時間內使自己冷靜,進行"認知重評";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在這個時間冷靜自己的情緒,防止因過於情緒化而對孩子做出錯誤教育。所以,這段時間也為家長提供了機會去思考該怎樣教育好孩子,真正的解決問題。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情緒不夠正面,如憤怒,就壓抑孩子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是要接納和釋放孩子的情緒。因為憤怒的情緒不發泄出來,壓抑在心理,逐漸積累。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會產生問題。

  • 第二,分析情緒,重評情緒的由來

家長要明白,跟孩子的憤怒表現相比,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憤怒,並且全力解決孩子憤怒情緒的問題。在尋找與解決的過程中,也正是"認知重評"的一個過程。

所以當面對孩子的憤怒時,家長首先要放下自身的情緒。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產生憤怒的原因是什麼?

這樣的情緒是否正面,是否會對你的身體產生危害?

在詢問的過程中其實是可以弱化孩子的憤怒的,若是孩子能夠完全回答上面的問題,那就證明孩子已經平靜下來了。

  • 第三, 幫助孩子聯繫理智思維

孩子通過"認知重評",最好的效果是要達到能夠調節憤怒的情緒。即孩子要做到接受------面對-----放下。

而要完全做到這一點,父母還要訓練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能夠做到理智控制自身的情緒。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玩遊戲來訓練孩子的理智思維。孩子的大腦有情緒和理智兩方面組成,當情緒退下時,理智就出現了。理智起到了解決情緒發作留有的系列問題。

每個孩子憤怒表現出來的特徵都不盡相同,無論是沉默寡言還是狂打自己,家長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控制自己憤怒的情緒。

而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就要利用好"ABC療法",再用"認知重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調節都是很重要的,孩子的任何情緒化,都可以採取此方法。只有孩子學會了控制和調節情緒,他們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狀況,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Q_Pam0BJleJMoPM7z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