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佳:向海而生,給世界不一樣的「佳音」|奧運·人生

原標題:徐莉佳:向海而生,給世界不一樣的「佳音」|奧運·人生

奧運賽場曾留下他們的高光時刻,退役之後他們踏上新的征程。賽場如人生,濃縮喜怒哀樂;人生似賽場,總有挑戰在前。人民日報近期推出「奧運·人生」欄目,講述奧運選手退役轉型後的經歷與感受,和讀者分享體育精神在他們生活中的延伸。

徐莉佳:1987年8月出生於上海,10歲開始練習帆船,2006年獲得雷射雷迪爾級帆船世錦賽冠軍,2008年獲得北京奧運會帆船雷射雷迪爾級季軍,2012年勇奪倫敦奧運會帆船雷射雷迪爾級冠軍,這是中國乃至亞洲帆船史上首枚奧運金牌。

身在英國南部小城韋茅斯,清新的海風吹拂著臉龐。8年前,徐莉佳正是在這裡駕風馭浪,從歐美人壟斷的帆船項目「搶」到第一枚奧運金牌。而今,淡出賽場的她與當帆船教練的丈夫居住於此,憑海臨風,與帆為伴。

不曾想,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平靜。「所有帆船俱樂部都關閉了,至少幾個月後才能重見白帆點點的風景。」被迫「家裡蹲」的徐莉佳,卻沒有讓生活擱淺,拍攝微健身視頻、運營自媒體、在線與全球運動員交流……她忙碌得甚至感覺時間不夠用。

為奧運而戰的那些日子,挫折與磨難如影隨形,徐莉佳以樂觀和倔強,航向波瀾萬丈。當生命轉換成另一個角色,她依然用「在海上」的態度看待世界,「不管什麼挑戰,那就痛快來吧!」

用自己小小的影響力,來做一個橋樑

「好身材七分靠吃三分靠練,和我一起無器械高效燃脂10分鐘吧!」「仰臥起坐?別再重複錯誤的動作!」……從2月初開始,徐莉佳的社交平台秒變「健身教練」的畫風。搭起三腳架,鋪上體操墊,一個個微健身視頻被她在家「搗鼓」出來,「每天絞盡腦汁在想,怎麼拍得更有意思。」

鏡頭中的徐莉佳,清瘦而健美,這源自常年的自律和鍛鍊習慣。即便在英國疫情封鎖期間,她也會利用難得的出門機會騎行或慢跑,居家則堅持進行力量訓練。「沒想到多年積累的健身心得,這次拍視頻全用上了。」無心插柳的創意,讓徐莉佳發現一片新天地,「爭取每月做兩三個視頻,最終形成一個系列。」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徐莉佳走的每一步,都打上逆境求生、厚積薄發的烙印。2002年,因為左股骨腫瘤手術錯過雅典奧運會的選拔,臥床休養的一年,被她開啟「瘋狂英語」模式,如今流利的口語正是那時打下的底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的療傷期間,她養成看書學習的習慣,很早開始向國際同行取經。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意外手掌骨折,兩三個月沒法出海,她就在大腦里模擬訓練,最終復出圓了奧運冠軍夢……正如徐莉佳所言,「如果沒有這些磨礪,我可能走不到現在的高度。」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20多年的帆船生涯,除了帶給徐莉佳「大滿貫」的榮耀,更為她雕琢出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的性格。「當你在海上與大自然搏鬥過,回到岸上就會想,這點困難算什麼呢。」永遠樂觀、永遠不失去失望,就算走在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她也安然若素,滿心歡喜地迎接每一個未知。

就像疫情打亂了生活的節奏,徐莉佳依然睜大眼睛去挖掘身邊的美好。搞笑帆船視頻、每日尋味記、田園騎行Vlog……這些發在微博上的片段,拼接出一個正能量的徐莉佳。「是帆船教會我樂觀和感恩,希望通過自己小小的影響力,來做一個橋樑,讓更多人愛上體育。」

以自媒體人的身份,傳播體壇背後故事

宅在家的這段日子,徐莉佳的身體剛剛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態,經歷過一系列手術的「身體零件」終於不再疼痛。里約奧運會後,她原本打算再戰四年,但嚴重的傷病如同無法跨越的高山。「當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無法跑船比賽了,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問自己,我還能做什麼呢?」

運動生涯戛然而止,站在而立之年的關口,徐莉佳也曾迷茫,直到有一天靈光乍現,「我可以做個媒體人,換一種方式陪伴摯愛的帆船和體育。」找到「第二次人生」的方向,行動派的她立刻轉舵調帆,2017年轉入英國索倫特大學專攻體育新聞播音專業,從拍攝、編輯到主持、外景都從頭學起。當教練是大多數運動員最安穩的選擇,卻不是徐莉佳所嚮往的,「人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才能全身心付出和投入。」

英文嫻熟、思維活躍、國際范兒,這些昔日貼在徐莉佳身上的標籤,成為轉型過程中的秘密武器。習慣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她,開始換一種角色傳播自己的聲音——從創辦廣播節目《帆船佳音》《體壇佳音》,到開設「徐莉佳傳媒之聲」公眾號,她以自媒體人的身份,一點點拼接著夢想版圖。

錄製每周更新的廣播節目,占據了徐莉佳很多時間。工作量壓不倒她,但專訪所需要的深厚積澱,卻漸漸成了挑戰。「原來自己只關注帆船項目,知識面有點窄。與其他領域的運動員對話,我總要提前做很多功課,包括項目歷史、規則以及採訪技巧,踏下心來積累和研究。」兩年多來,已有100多位國內外運動員和體育界人士做客「佳音」,只要她認定的事兒,再難也要做到最好。

練帆船那些年,徐莉佳見慣了風浪,跌宕的人生閱歷讓她與採訪對象很容易產生共鳴。很多不為人所知的體壇故事,經由她的挖掘傳播出去。「我很享受這個交流過程,從他們身上,總能感受到體育的力量。」儘管做自媒體現階段沒有收入,完全憑愛好在支撐,但徐莉佳卻初心如故,「有機會做大當然好,不行也沒關係,這是我想做的事情,只要竭盡全力不留遺憾,就是堅持的動力。」

帆船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當運動員時,徐莉佳曾被網友挖出令人震驚的履歷:聽力只有普通人的一半,左眼幾乎失明,訓練時曾跌入海中差點遇難,幾次被迫改項,長腫瘤險些被截肢……如同「打怪升級」一般的人生,鑄就了她一身乘風破浪的盔甲,「少看一點,少聽一點,可以讓我更加專心點做事。」

淡出賽場之後,徐莉佳的頭銜更多了。從中帆協運動員委員會主任,到中國帆船聯賽、海帆賽形象大使,她在不同的身份之間切換著。「以前只局限在自己那點事兒,現在想得更遠。」在徐莉佳看來,這是一個冠軍的使命。寫帆船書、引進英國帆船教材、報道賽事……她的不遺餘力,只為讓帆船項目走近更多人,「金字塔底座不斷夯實,一項運動才能更有未來。」

國家隊的小夥伴依然當徐莉佳還在隊里一樣,無論哪個級別的運動員遇到難事,總會第一時間向這個大姐姐求助。「小到器材,大到比賽,各種問題都有,誰要是這段時間狀態不好,也會找我聊聊天。」徐莉佳偶爾會想起,倫敦奧運會前腰傷反覆沒法系統訓練,絕望地醞釀「逃跑計劃」的往事,「感謝當年沒有放棄的自己。」

意外折戟里約奧運會曾讓徐莉佳「咽不下這口氣」,她不想以這樣一段不盡如人意的旅程作為告別。但如今的她,坦然接受生活給予的一切。《體壇佳音》逐漸打出名聲後,線上直播、主持人之類的機會越來越多找上門來,昔日練帆船拚命三郎的勁頭,也延續到新的角色。即便疫情期間沒有賽事,她也會翻出以往奧運會帆船比賽的視頻,鍛鍊自己的解說能力。哪怕一點點微小進步,都讓她像孩子般開心。

駕駛帆船來一次環球遠航,曾是徐莉佳深埋心底的夢想,但身體的聲音告訴她,這個夢可能無法實現。「如果還能回到海上,跑跑船我就很知足了。」這個冰雪聰明的姑娘早早懂得,「帆船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會是全部。」所以,她努力拓展生活的邊界,探索更多元的可能。轉身後的每一步,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本期版面

《人民日報》2020年5月16日第7版

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