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桃面積急劇增加,桃市場急劇飽和,市場行情堪憂。這兩年桃價下跌,對桃農來說又是一次抉擇,市場決定著桃樹品種經濟效益發展的走向。為此,相關專家針對桃產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選擇優化當地品種。宜早則早,宜晚則晚,地理位置不同往往栽植的同一個品種效益不一樣,陽坡還是陰坡,丘陵還是平川都不一樣,即使在同一個村成熟期也可能相差7~10天,經濟效益相差1倍以上。可採用嫁接辦法來解決宜早宜晚的的問題,一般情況我們採用的是高接換種,都是推遲成熟5~7天,現在建議適合地理條件的品種最好嫁接在砧木上,不會推遲成熟,可達到早熟目的。
二、砧木選擇決定經濟效益。大家都熟悉一句話:品種不對努力白費。我認為砧木不對枉費心計,砧木對桃品種的經濟效益影響非常大,如果你栽植了山櫻桃做砧木,它有矮化特點,開花晚5天左右,晚成熟7~10天,價格就相差太大啦,和三不像砧木(屬於山桃的一種砧木)比較效益差2~3倍,今年你肯定就要賠錢啦!建議立即砍樹改種其它。
三、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選競爭力強的新品種,更新換代,可選一些比當地主栽品種個頭更大、顏色更好、品質更佳的換代品種,特別是早熟品種。市場上個頭要求越大價格越好,果個要求大光亮脆,色香味俱佳,貨架期長的品種,可根據自己家鄉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選擇早中晚不同成熟品種,均勻的供給市場,以防某一時間過余集中而爛市。
四、花芽質量是豐產優質前提。今年桃行情不佳,相當部分桃農已失去管理桃樹的積極性,但只要結合了當地優勢,選擇了合適的品種,就會有優勢。明年桃果什麼價,誰也不知道,但花芽質量重在夏管。進入7月份已是花芽形成期,到八九月份就進入花芽形態分化,只要此階段給以合理補肥和適當的夏剪秋剪,土壤有合理的濕度(墒情),花芽質量肯定就好。
五、有條件的桃農可轉向保護地栽培。只要是六月份成熟桃樹,完全可以改建成保護地栽培冷棚或草苫棚,可提高效益10倍左右,有保護地栽培很有前途,可積極引導發展。
桃產業是否飽和了?桃樹還能繼續種嗎,應該怎麼種?為此,記者採訪了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研究室主任、安徽省園藝學會秘書長張金雲,具體採訪內容如下:
張金云:不能這樣認為,優勝劣汰是供給側改革可能帶來的產業層面的影響,桃作為一種大眾水果,出現滯銷並非罕見。如今經濟生活水平好了,消費者的選擇也有了很大改變。精品、進口水果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普通水果的空間正在受到擠壓。如果不求思變,一味採取傳統種植、經營的方式和思維,勢必受到衝擊。
一般來說,銷售遇阻的原因有五個方面:一是盲目跟風擴大生產,沒有技術,沒有對市場認真調研,還是以傳統觀念想以量取勝;二是品種較單一,種植結構不合理,熟期集中;三是商品性差(成熟度差異大,大小不一,外觀欠佳,風味平淡,肉質偏軟);四是栽培技術措施不配套,新的技術仍然沒有得到普遍推廣應用;五是生產標準化程度低。
張金云:從近5年來安徽省桃種植面積的變化,可以看出桃產業的迅速發展。經統計,2011年,安徽省桃栽培面積為37.2萬畝,到2016年10月為94.6萬畝,到今年6月突破100萬畝,短短5年栽培面積增長了150%。
過去種桃子主要靠人工,現在種植模式的更新、新品種的推廣,讓果園管理實現了機械化,種植效益提升,刺激了規模種植,是桃產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效益上看,桃品優質才會優價,中熟桃果上市集中,所以價格相對較低。設施栽培桃畝均純收入1.7萬元,最高達4.6萬元,露地桃畝均純收入3000元,最高1.5萬元;露地桃栽培老產區不如新產區效益高,極少部分老品種、栽培模式落後、管理粗放的桃園已被淘汰,桃果實賣不掉。
張金云:根據安徽省情況,5月—6月初成熟的為早熟桃;6月中旬—7月成熟的為中熟桃;8月—10月下旬成熟的為晚熟桃。面對市場,誰也無法保證哪個品種一定賺錢。因為幹什麼都怕一哄而上造成爛市,再者年景、價格都有起伏的危險。
根據當前的市場狀況,6月中下旬—7月上旬的桃相對飽和;7月下旬成熟的桃出現空缺,可適當種植;不建議新手種植晚熟品種,因為晚熟桃生長期長,病蟲害防治難度相對較高,所以種植難度相對較大。
桃品種多,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適種品種,農民在品種選擇上應根據銷售距離遠近、消費者喜好,選擇糖酸比、軟硬度相宜的品種。需要注意的是,桃品種更新換代快,一般10年以上的品種可適當進行更替,當然不排除個別長年限的品種(如安農水蜜等)目前在市場上依然占據一定份額。
張金云:目前,種植上推薦採用桃主幹形密植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光能利用率高,早產豐產性強(平均第2年畝產800公斤,第 3年達2000公斤),果品質量優,便於機械化操作,降低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強度。
桃主幹形栽培不同於傳統「自然開心形」栽培,樹體結構特徵為:樹高2.5米,干高40—50厘米,保持一個直立強健的中心主幹,在中心乾上直接著生30—50個臨時性結果枝,均勻分布在中心乾上,呈橫向生長,長度在50厘米以內。
該樹形樹冠細小,非常適於桃樹的高密栽培,在生產實踐中推薦使用1米 x 3.5—4.5米的株行距的栽植密度。
張金云:傳統種桃習慣於清耕除草,極大部分農民錯誤地認為草會與桃樹爭肥爭水,但實際上,長期進行清耕制,尤其是除草劑的濫用,不僅費時費力,還會使土壤理化性質及土壤結構嚴重受損、有機質及各種礦質營養元素含量迅速降低,導致桃樹根系生長受阻,加重桃樹流膠,嚴重影響果樹根系生長、產量與品質。
事實上,桃園生草對於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果園小氣候環境、減輕果樹蟲害發生、提高果品質量等皆有積極作用。可以不定期利用草根系的生長以及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動,來減少土壤耕作的勞動力投入。
總之,面對桃市場行情不穩定這一現狀,與其盲目砍樹,或者盲目擴種,還不如先冷靜下來。自己所在的地方到底適合種什麼品種?有沒有配套的種植技術?心裡有沒有數?不管是桃,還是其他水果,與其簡單粗暴的通過當下價格行情來判斷優劣,倒不如仔細想想,在這個品質為王的時代,大家是否真的願意為之付出時間和經歷。
文章參考:果業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