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在古代,宴飲之「器」是如何發展的?

2019-12-17     尋菡探史

中國作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飲食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飲食文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社會變化的縮影。說到飲食,一定離不開承載器具,古代歷朝飲食器具的種類繁多,是構成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新石器時代僅滿足最基本飲食需求類器具的出現,發展到後代紋飾圖案精美的各類飲食器具的產生,都體現出了古代飲食之器的發展。今天,本文將按照我國古代時間線的順序來淺析古代宴飲之「器」的演變

一、舊石器時代

在火還沒有被人發現與使用之前,人類的飲食方式與動物別無二般,可以稱得上是「茹毛飲血」。而這種直接生食的飲食方式其實也不需要什麼飲食器具。在掌握了用火技術之後,人類開始將生食直接放在火中熟或是放在石板上熟,大大改進了食物的質量,進入到了食用熟食階段。儘管人類開始使用石板或石子來傳遞熱量,烤熟食物,但此時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飲食器具。

二、新石器時代食器的產生

新石器時代是中國食器的初始階段,它奠定了中國古代飲食器具的基本框架。陶器的發明被視為是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標誌之一,從此,人類才開始有了真正的炊具和飲食的器具,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件陶器就是用來做飯的。在進入到金屬器具時代的長達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中,陶器一直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器具。

新時代時期的飲食器具雖然也有些木器和古器,但基本上以陶器為主。其中食器主要有缽、盆、罐、盤、壺、瓶等,炊具主要有鬲、釜、鼎、灶等,這些食器的形態,主要是受到當時烹飪方式與飲食習慣的影響。由於當時的手工業與生產技術落後,對稻穀只能進行一些如脫殼、碾壓等簡單的處理與加工,而且對食物的烹飪方式也不外乎蒸與煮兩種類型,據《古史考》中記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這就使得飲食器具的形狀主要是以承載粥糜類食物為主要特點。

三、夏、商、周時期的食器的發展

夏、商、周時期中國開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邁進,農業和手工業較新石器時代有了進步與發展,飲食生活的基本格局大致確定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婦好墓中就曾出土過一件汽鍋,象徵了當時人們對蒸汽烹飪技巧的深入了解。這一時期青銅文化的繁榮還推動了飲食器具的發展,夏商周時期食器的種類與數量都大為增加,我國在大量有關夏商周時期的考古中都發現了青銅器的存在,其中很多都涉及到當時社會中盛行的食器。

1、青銅食器

國家的出現,帶來了體現在社會各個方面階級觀念的強化,自然也包括飲食方面,這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飲食器具被賦予了等級的含義。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外形花紋大多給人以神秘莊重的感覺,因而多被當時的人們用在祭祀中當做與神明溝通交流的禮器。夏商周時期能使用的青銅器當做飲食器具的主要是奴隸主階級,青銅器的主要器形如「鬲」、「鼎」都是延續了新石器時代炊具的形狀。

除食器外,商代的其它宴飲之器如水器有罐、缶、和盤等,酒器則分為飲酒器如爵,與盛酒器兩種如尊、觥、壺等兩種。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社會的一般平民階層只能使用陶製品,但他們所使用的造型往往與青銅器相一致。在夏商周時期,產生於新時代時期的漆器在形狀與紋飾以及燒制技術方面也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在飲食器具中占據半壁江山。到了商代中期,開始有原始的瓷器出現,並成為盛與存放食物的新型器具。

2、九鼎制度之下的炊具

在奴隸制時期,原先的僅被作為炊具的被賦予了新的政治含義,被看作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是商代禮樂制度下的一種重要的禮器。鼎不再只是炊具與食器,還是王權與統治力的代表,被賦予了神聖意味。《周禮宰夫》中記載:「王日一舉,鼎食有二」,就體現出了當時的九鼎制度之下鼎的用法規範。

四、秦漢時期的鐵質食器與漆器

秦漢時期,中國開始步入封建社會並趨於逐漸穩定,科學技術也相應得到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飲食器具的特點在歷史是可謂是承前啟後

1、鐵質炊具

秦漢時期,早期被當做祭祀禮器的食器如「鼎」,已經失去了禮制載體的意味,轉而更多的回歸到其本身滿足日常飲食的普通器具。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地位被大大削弱,鐵質炊具得到廣泛應用與普及,由鐵釜演變而成的鐵鍋甚至在今天仍被沿用。鐵鍋由於其材質的特殊,導熱性能極好,還促成了「炒」,這種烹飪方式的形成。在秦漢時期的行軍用具中,還出現了小型的金屬灶,專供溫食,是飲食具的一大進步。

2、秦漢漆器

制漆的原材料為生漆,是從漆樹上汲取的天然汁液,具有耐高溫、耐腐蝕等功能。漆器樣式輕巧精緻,外表還具有絢麗的色彩,早在夏商時期製作水平就很高,但秦漢之際,漆器的製作工藝達到了頂峰,成為當時社會中產階級人民必備的重要食器。據史料記載,僅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中出土的漆器就多達七百多件,足以表現出當時人們對漆器的喜愛與當時漆器技藝的高超。

五、唐宋時期以瓷為器

隋唐時期瓷器開始興盛,到了宋代,達到中國歷史上制瓷業的高潮,出現了以「鈞」、「汝」、「定」為代表的眾多官窯以及不少民窯,從那時起,可以說中國宴飲之器絕大部分被瓷器占領。

1、唐之秘色瓷

自唐代開始,中國的就餐餐具開始時興起瓷器之風,瓷器中最出名的當屬秘色瓷。秘色瓷一般多指越窯青瓷,是專門為當時皇室貴族燒制的釉色以青綠、青黃為主的一種瓷器精品。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在其詩中用:「九秋風露越窖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樣的句子來描寫該種瓷器釉色的純正與晶瑩透徹。不僅瓷器本身精妙絕倫,唐代工匠還喜歡在器物上鑲刻鎏金圖案或裝飾以鏤空花紋來展現出一種雍容華貴的氣息。這一時期的瓷器用將技藝與藝術結合,宴飲器具發展成為了表現社會狀況與藝術審美情趣的載體之一。

2、宋代瓷器的發展

宋代制瓷業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以「鈞」、「哥」、「定」為代表的清秀雅致的官窯和以磁州窯為代表的樂觀向上的民窯。這一時期的瓷器製作工藝精美,質量上乘,被磁窯大量生產,不僅成為當時最主要的食器,更遠銷海內外。這一時期食器的分類也更加細緻,茶具與酒具不再被當做是傳統食器,而是獨立出來,形成了一種新的飲食文化。

六、明清食器的繁榮

明清兩代中國的食器仍以瓷器為主,但這一時期的瓷器在釉色、燒制、成型等方面的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瓷器的繁榮時期。

1、明代瓷業

明代是我國制瓷技術的一個新階段,明代之初,政府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專門燒制服務於宮廷的做工精細的瓷器,在官府的主導下,景德鎮的制瓷工藝與生產規模逐漸發展壯大。不僅官窯發展壯大,明代的民窯也有很大的發展,官窯與民窯二者之間的競爭極大的推動了當時制瓷技術的發展,史書中稱讚當時的盛況為:「工匠來八分,器成天下走」

2、清代瓷業的高潮

清代康、雍、干三代是中國瓷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許多如盤、碟一類的飲食器具精品,清代制瓷技術愈發嫻熟精湛,色彩絢麗與風格別致的琺琅彩與粉彩,清雅秀美的墨彩,以及造型精巧,風靡海外的青花瓷,都是這一時期各類精巧食器的典型代表。清代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飲食器具體系,明確規定了器用制度,用飲食器皿來區分貴賤,用餐具數量的多少以及材質的優劣來彰顯階級地位的不同比如,在清代的法令中就規定,全黃釉的龍紋底碗只有皇帝、太后與皇后可以使用,普通人若擅用黃釉瓷器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他們只能使用沒有任何黃色與龍紋的碗盤。

七、結語

食器文化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食器始終貫穿其中,並成為各朝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食器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發展往往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通過對中國古代宴飲之器演變的了解,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一件小小的食器背後所蘊含著的古代先人的智慧,便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好的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華夏飲食文化》

2、《中國飲食文化》

3、《中華民俗文化――中國飲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LE6Gm8BMH2_cNUgwt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