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 | 田園養老:養老產業的新方向

2019-10-09     洪雅康養

小編視點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有的只是載不動的鄉愁與逃不脫的城市,記憶中小橋、人家、炊煙、籬笆……已漸行漸遠。
隨著城市環境的惡化,城市人口「避霧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鄉村田園環境,成為養老產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1 銀髮經濟

銀髮客群的需求可以概括為「養老」需求,該群體為老年人,他們渴望悠然自得的生活,天然綠色的食物、和睦熱心的鄰里……針對這一客群,可以提供農耕體驗、有機食材、領里宴會、老年太極等產品,他們可以體驗勞作的快樂,感受鄰里的熱情,享受健康的生活。

有人曾經這樣形容中國的養老:一碗米,一杯水,一口氣,一扇窗,一扇門,一張床。

一碗米:就是食品要安全,遠離污染;

一杯水:就是要有清潔的飲水;

一口氣:要有清潔的空氣;

一扇窗:能讓老人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扇門:主要指無障礙環境;

一張床:是指智能化的起居設備。

我國正處於快速老齡化階段,老人普遍都可以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盛方諮詢認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應只滿足「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物質基礎,更應該滿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精神追求。

1.安全感

老年人自我安全保護的能力逐漸下降,增強生活環境的安全感對保護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歸屬感

由於不再從事工作,生活範圍變小,老年人會有逐步脫離社會的感覺。這時其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渴望周圍的人或群體能接納、認同並尊重自己。

3.鄰里感

現在的老年人過去都曾經生活在傳統院落或單位大院,在親密的鄰里關係和互相幫助中長大,所以其對鄰里感的需求要大於年輕的一代。

4.成就感

老年人身體機能和勞動力大不如從前,但許多老人還是希望能創造一些價值,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2 田園養老

田園養老是以自然田園景觀和休閒農業產業資源為依託,以田園式養老基地社區組織為主導,強調政府、社區、家庭、個人等多方參與。老年人能享受包括老年居住、醫療保健、農業休閒旅遊、娛樂文化等養老產品及服務,而得到安享晚年的一種養老模式。

田園養老的開發類型

1.資源驅動型。鄉村本身有著名的地理標識性農產品,可以根據農產品開發系列美食康養;有些長壽村用有長壽文化基礎,倡導食養、藥養、中醫等健康養生,結合養老民宿,發展中長期的家庭養老機構,適合作田園長壽文化康養開發等等。

2.醫養植入型。鄉村本身無明顯特色資源,適合生態養生型,醫養結合型的開發。生態養生型要求有較好的環境基礎,後期要改善和維護鄉村生態環境,同時培育和引導康養業態,進行生態養生型開發;醫養結合型需導入醫藥產業,形成醫藥種植產業鏈或形成醫藥產業小鎮等。

3、綜合開發型。通過對康養主題的強化,對鄉村進行多元化開發,形成以健康養生、休閒假等健康產業為核心,集休閒農業、醫療服務、休閒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田園康養綜合體。

針對田園養老模式的特徵,以田園養老為核心,以休閒農業為主導,融合觀光體驗、文化娛樂、休閒度假、醫療護理、康健運動等業態,打造出涵蓋老年人「衣、食、住、行、用、醫、娛、學」泛養老產業鏈。

田園養老的盈利模式

1、耕地出租模式。利用部分農業用地,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耕地出租,老年人可以在租到的土地上種植自己感興趣的農作物,對於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勞動不僅能增強身體,心靈也得以慰藉。

2、農業技術服務模式。基地可充分利用在經營菜地種植時,為有需要的老年人進行技術指導,學習種植手法,討論種植經驗。

3、採摘制度模式。在留出客戶耕種的土地的同時,預留出基地的「經營」用地,進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種植綠色健康的蔬菜,開展參觀、體驗、採摘等活動,提高知名度。自己不願意耕種的老年人,可為其辦理採摘會員。每年繳納一定的年費,便可定量在農莊的菜地里進行採摘。

4、社區活動模式。邀請參與耕種的老年人參加評比類項目,進行物質獎勵,給老年人們極大的成就感,聚在一起討論的同時增進感情。

5、養生餐飲模式。養生食療對老年人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很多小病都是在調理飲食的時候消失了,基地可以自產自銷,用自己種的作物,定製健康的老年人養生餐,一舉兩得。

來源丨青藍文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I84zm0BMH2_cNUgD6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