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演女主成坎城新寵,因「藥神」紅遍全國,新片與黃曉明演夫妻

2019-08-01     山鬼光影

由黃曉明、杜江主演的《烈火英雄》,改編自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故事原型是2010年的「大連7.16大火」。

影片以這場大火為背景,切入消防員、家屬與普通市民多個角度,讚美英雄卻並不過度拔高,著重描繪他們的真實情緒。雖然「逆火而行」,但他們也有恐懼擔憂;雖然臨災前沖,但也會有愴痛心傷。

即使是英雄,也不是鋼鐵之軀,不會無所畏懼。

這是《烈火英雄》有別於過往不少災難片的地方。

曾因為《我不是藥神》中的單親母親「思慧」而被觀眾熟記的譚卓,本次在片中扮演江立偉(黃曉明飾)的妻子李芳。

戲份不多,而且由於故事時間設定,人物的空間、深度也不足。

但即便如此,譚卓依然讓這個人物層次分明、多角多面。

出場時,是夫妻倆一起參加孩子的運動會。那時,江立偉因為事故已經被調職,本人也患上了創傷後遺症。

這個時候的李芳,心裡是矛盾的。

一方面,往日因為太過忙碌的丈夫,終於有了點閒余時間,能與她一起出現在學校;另一方面,她又心痛著丈夫工作上遭遇的挫折,擔心著他的心理狀況。這場戲裡,譚卓演出來的「李芳」,既有著和愛人在一起時小女人的嬌嗔溫軟,又透著妻子的包容撫慰。

之後,當輸油管道爆炸引發大火,市民驚慌逃離時,被紛亂擁擠的人潮淹沒的「李芳」,始終在盡力護持著兒子。母子不慎被分隔在地鐵內外時,她的焦急、無助、恐懼,真實到毫無表演痕跡,完全就是一位遭遇了這種狀況的母親的樣子。

尋找兒子的過程中,譚卓又接連展現出了「李芳」的「暴力」——車站門被封鎖,她轉身拿起了磚頭。

也正是這層「母性」的鋪墊,之後她救助那對小夫妻的情節,就成了情理之中。

當你對他人施以善良,這個世界便以溫暖相報。

「李芳」在救他人的同時,也有好心人幫了她的兒子,母子倆也由此在醫院重逢。

那一刻,譚卓再次以自己的表演,勾下了觀眾的眼淚。

昔日,媒體贊她的表演「極具表現力」。

網友則贊她是「劇拋臉」。

劇拋臉,指的是演員演技好到劇劇不同面,一個角色「換」一張臉,讓觀眾認不出。

但就是這樣一位實力派、戲骨級演員,竟然並不是科班出身。

1983年出生的譚卓畢業於石家莊市藝術學校,從她後來做過主持人、播音員的經歷看,當時的專業可能是「播音、主持」之類。

譚卓正式進入電影圈很偶然。

婁燁籌拍《春風沉醉的夜晚》時,影片的副導演某天去譚卓所在的公司,臨走前拍了譚卓的照片。婁燁看了後,覺得譚卓不化妝的樣子與自己片中角色的感覺很相符,便選中她出演「李靜」。

譚卓,一「戲」成名。

這個角色讓她被提名第62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也讓她成為「坎城新寵」。

婁燁這個以「花」的意象鋪呈展開的故事,帶著雨季的憂傷與陰鬱,對話少、很安靜,卻在觀者的心裡攪動、刮刺,讓疼痛的感覺由內而外散發出來。

就像譚卓在片中的眼神。

《春風沉醉的夜晚》在讓譚卓成名的同時,也給她打上了「文藝」的標籤。實際上,譚卓並不覺得自己「文藝」,也從沒有給自己定位。

所以,之後她參演的影片很「雜」,黑色喜劇、現代諷刺、都市愛情、驚悚片、懸疑片都有。

甚至,譚卓還接了於正的《延禧攻略》和《皓鑭傳》。

不想拘泥於一種類型,是譚卓之於表演的追求。

譚卓說自己「演電影沒有原則」,說「覺得錢還是很重要的,我需要賺錢」,可是她一路走來的行事、選擇,又滿滿都是「口是心非」。

說「演電影沒有原則」,她卻很挑戲,沒法打動她的角色不接。角色好,哪怕只有一場戲,她也接。

比如《你好,之華》中的「紀宏」。

影片中,從她打開門看到秦昊扮演的「尹川」,到她將秦昊、胡歌送出門,前後短短几分鐘。沒有幾句台詞,但是不會有觀眾覺得她「沒戲」。

從她拿書時的小動作,看得出她對張超的了解和情意。從她對張超的態度,又看得出她的通透和分寸。

說「覺得賺錢重要」,卻花費時間去演話劇,而且期間絕不「軋戲」,以至於「掙的錢只夠自己買水喝」;演《小荷》,她一分錢不拿,還以製作人的身份貼了不少錢;出演的《明日早朝》,還是一部只在美術館放映的「雷鋒項目」……

譚卓給自己的定位不是藝人,而是「個體演員」。

所以,她不熱衷於頻繁露面、炒作,因為她覺得過度曝光是消耗自己。

譚卓所有的「新聞」,都跟她的戲相關。

戲外低調的她,出現在片中,與角色相通相融時,往往就成了影片中的高光。

《Hello!樹先生》中她演聾啞女孩小梅,談不上什麼型的短髮、土氣的裝扮,但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卻靈氣四溢。

《步步追魂》中的大提琴老師陳姍姍,既有著藝術青年的優雅知性,又提得起七孔刀。

《李可樂尋人記》中,她又成了英姿颯爽的女警花,與喻恩泰組成「秀才與兵」,上演了一場歡喜冤家追捕戲。

《追兇者也》中,她剛讓你相信是濃妝艷抹、貪財好利的風塵女,又用一場撕心裂肺的生死分離,讓你看到了這個人物內心的情。

《暴裂無聲》中,她又塗黑了臉,滿臉病態、佝了身子演一個久病的村婦。這個角色,是全片最壓抑的一個人物,因為她「不能」——因為久病,孩子丟了,她不能去找,連唯一的補救、發泄方式都不能施行。

片中,人物內心的悲痛、壓抑、憋屈,明明濃烈到可以爆炸、迸濺,譚卓的表演狀態卻是相反的,她沒有用誇張的肢體、神情去渲染、展現,而是用無痕跡表演讓一切顯得更加真實。

《延禧攻略》中的「高懟懟」高貴妃,是譚卓第一次嘗試反派。前期的飛揚跋扈,之後的毒辣,與人物內心的苦寂、悲傷相襯後,讓這個角色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寧可被萬人厭惡,也不要被一人嫌棄」,高貴妃的痴、執、怨,可恨、可憐,卻又可悲。

譚卓的表演,可贊!

沒有經過系統表演訓練,卻有了如今的成績,譚卓有天分是其一,她背後付出的努力更不可被忽視。

演《西小河的夏天》,她花了幾個星期跟老師學越劇,只為了銀幕上幾分鐘的戲;

拍《我不是藥神》,為了片中20多秒的鋼管舞,她跟著老師練了一個半月;

新戲中演女拳手,她又開始了專業的拳擊訓練。

連她自己都笑說「我真是愛自討苦吃」。

但對於觀眾來說,這樣愛「自討苦吃」的演員,多可愛啊!

更可愛的是,譚卓覺得這些苦都是作為演員必須要經受的。受傷了,只能說你不專業,並不是拿去衡量好演員的標準。

這個樣子的她,又怎麼會有演不好的角色?

媒體曾贊她「每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希望將來的影視圈,能給譚卓機會創造更多鮮活立體的角色。

這,才是對一位好演員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AQ1W2wBUcHTFCnf8v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