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為趙公明元帥聖誕 | 道教財富倫理觀芻議

2020-04-07     吳足道

道教財富觀

道教對財富的看法


財富倫理觀是反思財富的價值、思考財富的創造與使用而形成的倫理觀念。先秦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揭示的就是社會總體財富多寡與社會道德水平之間的關係。

道教的財富倫理觀,最根本的主張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的獲得必須是正當的。


1


道教認為,人人都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都應該努力去創造財富。

《太平經》說:「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夫人各自衣食其力。」這就是說,人應該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

「而不肯力為之,反致饑寒,負其先人之體。」由於自己懶惰而造成饑寒,那就辜負了上天賦予自己的能力。

道教的神仙信仰中,包含神仙賜予財富的內容。財神信仰就是典型的表現。歷史人物范蠡,就是因為善於經營致富而被奉為文財神的。

道教明確指出「民之利用厚生,非財不立」,因而希望社會財富極大豐富。道教理想中的社會景象就是「府庫資財甚滿盈,兵戈永息樂昇平。民歌有道圖長治,報國勤看《大洞經》。」



2


但是,具體到個人來說,道教總是勸人要少私寡慾,淡薄名利,不汲汲於追求財富。

《老君崇百藥經》中說:「不多聚財是一藥。」「不多貪財是一藥。」個人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是:「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

道教特彆強調不能取非義之財。道教的種種戒律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

陸修靜撰《受持八戒齋文》說:「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

《玉清經·本起品》載元始天尊所說十戒中的第七戒規定:「不得欺凌孤貧,奪人財物。」

《妙林經二十七戒》中說:「不得盜竊人物,不得妄取人財。」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規定:「不得橫求人物。」「不得強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錢以上物。」


道教認為,以不正當手段謀取財富的人,必遭惡報。

在財富的分配上,道教主張「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教認為,社會上的財富是公有的。《太平經》說: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人人有權享用社會財物,不容許少數人占有大量財物、多數人極端貧困的不合理現象存在。

《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少內(指皇室倉庫)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得衣食於是也。


3


由於財富乃天下人所共有,所以《太平經》對那些「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的為富不仁者,予以嚴厲的批判。經中痛斥富人「不肯以力周窮救急,令萬家乏絕,春無以種,秋無以收,其冤結悉仰呼天,天為之感,地為之動。不助君子周窮救急,為天地之間大不仁人」。

《太平經》認為,陰陽二氣交通而成和氣,萬物才能生存。和氣者相通往來,人有財亦當相通往來。若聚斂錢財,如果不肯救濟貧困,就是阻塞和氣的流通。凡是「與天地和氣為仇」的行為,必然將會遭受到上天的懲罰。

總體來看,針對普通人,道教在財富問題上的觀點是:


一是對財富的追求要適可而止,不可貪得無厭;

二是即使富裕了,也還要節儉;

三是要扶危濟困,不能為富不仁。


針對修道之人,道教主張不積累任何財富。


什麼是財庫


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庫,這個財庫與一個人的福祿有關。是人的財源。

財庫,與個人的運勢,福報,功德和前世都有一定的關係,有的善信很會賺錢、有的付出很多努力卻財運不佳、或者賺到錢卻守不住,常常莫名其妙地開銷花費,甚至是處處被人奪財、破財,為小人或損友所累,造成錢財的損失,也就是能開源而無法節流者,這就是所謂的——有財無庫!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些波折,求財財難得,求運運不來,事於願違。「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與道相悖,求也難得!」當你遇到做生意不當,事業不順,波折漏財時,就要考慮一下該補財庫了。最好的辦法就是積累功德和參加道教道場填補財庫。



為什麼要補財庫


通俗來說,補財庫就是增加自己的財源,就是為了使自己的財富圓滿,希望自己能夠財源滾滾,財庫充盈,並且使自己的錢財不再流失。讓你能減少波折,事事順利。



財運不旺怎麼辦


財庫的減少原因很多,嚴重的和前世業障有一定的關係,故我們前生所做之業或所欠之財,就是冤孽之債,擾亂我們在世的安寧。造成財庫虧損。前世的孽障是直接影響到今世的不順,多災多難多病,使得財庫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些波折漏財。故前世的冤孽帳今世都要賞還,就要去償還這些陰債,然後填補財庫的虧損。

前世欠的債務尚可能還,但是現世中如果不敬神靈、不敬父母,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桲負君師、不敬天地神祇、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等等,把陰德損了,這個報應來了,是很難彌補的。

我們每個人每天衣食住行都是從自己的財庫里取用,若福祿不足,取用無度,而不懂得往財庫里注入新的財富,則一旦財庫虧空,就會遭受窘境,嚴重就會遭遇到貧、困甚至死亡。而通過自身善行和參加還陰債,補財庫等道場所積累的功德注入財庫里,便是儲蓄,轉化成財富。因此,我們需要在財庫中尚有餘額之時進行積功累德。


這三月十五為趙公明元帥聖誕,每到這天,各地宮觀都會舉行法會以慶賀,當地信眾也會紛紛前往道觀上香拜財神,祈求財神爺保佑。


趙公明,又稱趙玄壇,道教尊稱「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簡稱「玄壇真君」,三月十五聖誕。統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晉寶」、「招財使者鄧久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也就是五路財神。主管天下財源祿庫,依人之善行,賜人財富,以顯「天道無私,唯善是與」。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騎黑虎,左手持元寶,以示財富天下共有,人皆可得;右手持鋼鞭,寓意人取不義之財必遭天罰。趙公明秦代降生人間,避世終南山精修至道,後因守護天師煉丹有功,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


禮拜財神,如何才能得到加持賜福?


很多人常說,別人供奉財神,我也供奉財神,為何人家是億萬富翁,我卻是身無餘錢呢?需知,趙公明祖師之所以被奉為財神,就是因為他謀財有道、樂善好施。人間財富無窮,並非人人可得,惟有道之士、行善之家方可如願。所以,我們在參拜財神時,除祈求財源茂盛、生意興隆外,還應感念財神的品德,並且用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方能吉星感應,凶曜退散,萬禍冰消,財降其身。


正如趙元帥在《財神真經》當中所說:


若有眾生。或因前因而富。或以今修而富。或享其祖先之成。若能一心向善。憂天下之憂。濟人利物。我即敕命東路財神青金使者。南路財神赤金使者。中路財神黃金使者。西路財神白金使者。北路財神烏金使者。各按所轄之方。統帥當方土地。帶領運寶郎君。送財童子。以時在寶庫之中輸送財寶。使其財恆充足。流傳後代常為富有之人。若復有人身雖貧賤。而能守分安命。填不平之道路。以利人行。架溝澗之短橋。以利人涉。無財能盡其力。無力能盡其言。吾即敕命。掌籍仙。將其貧籍除名。登入富籍。或使其生計日裕。事業漸興。由貧而小康。或使其得意外之財。而驟富。或使其子孫發達。享其後福。若復有人。信心不二。常年奉祀。香火不斷。流傳此經。以勸世人。吾即使其人口清吉。四季平安。有求必應。無願不從。各各信受。自護禎祥。


拜財神的目的並不是憑空得到財神爺多少財富(更不可能不勞而獲),拜財神的目的,是要學習財神的精神:替天行道,代天宣化,啟迪世人,取財有道。而這一份財神精神,正是道教本身對於世間財富的價值取向所在。因此,唯有遵守財神爺的教誨,學習財神爺「一心向善,濟人利物」的精神,清凈身心,廣施善行,最後方能得到趙元帥的青睞,以獲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5KmVnEBrZ4kL1VieV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