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經常會聽到老師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做作業拖沓等。
孩子上課思路如果跟不上老師、做作業拖沓,不完全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可能還和孩子的有意注意方面的問題有關,而注意力方面有問題也就意味著學習效果差,學習效果差將不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所以,當遇到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不妨從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方面去尋找原因,把關注重點放在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的訓練上。
通常來說,注意力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其中,無意注意是指沒有事先預定好的目標、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注意,即我們常說的不經意;而有意注意則是有預定目的的、需要自身意志力努力的注意。
01 訓練孩子有意注意能力的價值所在
曾經在國外進行過一個有趣的心理測試,心理測試事先並沒有告知任何人。
40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正在德國的一個小鎮開會,突然,一個村民大聲呼叫著衝進了會場,緊接著,一個光頭、穿著黑色短衫的黑人手持一把槍追了進來,兩個人在場內激烈地打鬥起來。看到這種情景,心理學家個個都嚇得目瞪口呆。
「嘭」的一聲槍響後,村民和黑人又迅速地跑了出去。整個過程只持續了20秒鐘,這時,會議的主持人安撫心理學家:「大家不要驚慌,這只是一個心理測試,現在請大家把剛才看到的儘可能詳細地記錄下來。」
後來從心理學家交上來的材料可以發現,他們在回憶這一事件時出現了很多錯誤。在這40名心理學家中,只有4名記得黑人是光頭,其餘人甚至連黑人所穿短衫的顏色都不記得。
最後統計結果表明,大部分心理學家的錯誤率為20%~50%,只有一個人的錯誤率低於20%。
為什麼這些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會出現這麼大的失誤呢?這是因為他們在缺乏思想準備的情況下,並沒有確定自己應該注意哪個人,或是注意哪樣東西,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特定的注意對象,才有這麼高的錯誤率。這很正常,人們總是很容易忽視自己周圍的很多事情,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隨著外界的刺激而產生變化。有些孩子在課堂上或做作業的時候精神渙散、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開小差,正是缺少了有意注意的表現。
而有的孩子之所以能又快又好地高效率完成作業,就是因為他明確了要注意的對象——完成作業,而不是其它東西如玩具或手機電視等,因此他不會開小差,也不會東摸西摸的,只是專注於完成作業這件事上,速度自然也比別人快很多。
因此,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訓練時,要針對他的有意注意能力進行訓練。
如果通過訓練,使得孩子提高了有意注意的能力,那麼,他不管是在聽課、閱讀還是做作業等,當遇到了困難或是受到外界的干擾時,他都會自覺地通過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
比如,當孩子在課堂上受到其他同學的干擾,影響聽課時,如果他有控制自己注意力的能力,就可以自動忽視這些干擾,不為所動,讓自己的思路繼續跟上老師,這正是有意注意能力在起作用。
02 科學引導孩子將無意注意轉換成有意注意
孩子的無意注意並沒有明確的目標,容易引起孩子注意力分散,也不會自行轉換成有意注意,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加以引導。
比如,我們平時帶孩子出去遊玩時,可以引導孩子認真觀察所看到的景物或對象,尤其是在細節方面要進行認真觀察,這可以使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引導孩子將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
家長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還可提前提醒他明確當前的注意對象是作業本和課本,避免他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將注意力分散到玩具、手機電視等其它物品上。
可見,如果我們能加強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的訓練,讓孩子有明確的注意目的和對象,他的注意力就會更集中,而且通常目的性越強,孩子的注意力也會越集中。
03 科學訓練可幫助孩子提高有意注意的能力
舒爾特方格是對孩子進行有意注意能力訓練的一種比較簡單、科學、有效的方法之一。
具體操作如下:
在一張方形卡片上畫上1厘米×1厘米的25個方格,在格子內任意填寫1~25共25個阿拉伯數字,可以從網上下載,動手能力強的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
訓練時,要求被測試者用手指按1~25的順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時誦讀出聲,也就是從1開始,邊念邊在卡片上快速指出相應的數字,直到25為止。家長在一旁記錄孩子所用的時間。
數完25個數字的用時越短,表明注意力水平越高。因為孩子在尋找目標數字時,注意力需要極度集中,當反覆進行練習時,大腦的有意注意能力就會得到強化。
如果要提高訓練的難度,還可以在25格里寫上打亂順序的五言絕句等,再加上幾個不相關的字作干擾項,還可製作36格、49格、64格、81格的表。
若能每天堅持對孩子進行幾分鐘的訓練,可有效改善孩子有意注意分散的症狀,明顯改善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當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提高了,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課堂聽講思路跟不上老師、做作業開小差等問題。
當然,還有一些遊戲項目,比如下棋、玩數字接龍遊戲、玩拼圖、端桌球比賽等,也是鍛鍊孩子有意注意能力的好方法,家長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改變孩子易開小差、課堂聽課效果差、學習效率低下等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