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演義第一回:新星音樂會捧紅蘇小明,《廬山戀》張瑜一吻成名

2020-04-01   很哥

話說改革開放前,並沒有「娛樂圈」的說法,那時候的娛樂新聞大多是港台明星的天下。不過,隨著大陸經濟的迅猛發展,如今的娛樂市場已今非昔比,娛樂產業的突飛猛進,帶動了整個娛樂圈的發展。而說起娛樂圈的發展史,就不能不提到1980年的新星音樂會。

1980年,隨著卡式歌曲磁帶的普及,人們慢慢接觸到鄧麗君等一些港台歌手用別樣柔情的方式演唱的歌曲。這無疑給那些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帶來了無比新鮮的感覺,而與之對應的卻是大陸流行音樂的一片空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晚報頂著巨大的壓力,本著「推新人、推新歌」的宗旨,成功舉辦了這台《新星音樂會》。

這台音樂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正是這台音樂會後,中國才有了「明星」的說法。同時,這台晚會的成功舉辦,也捧紅了蘇小明和朱明瑛等歌手,這批在當時還十分年輕的音樂人,用他們美妙的歌聲,給中國歌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並從此唱響了一個新的時代。

操作這台《新星音樂會》的鐵池回憶說,當初舉辦這場音樂會的想法緣於聽了蘇小明的歌:因為改革開放初期,大家在精神文化方面處於一個比較饑渴的狀態,並沒有什麼流行音樂可言。一次偶然,聽到了蘇小明演唱的《軍港之夜》,才讓我有了舉辦這台演唱會的想法。

在那場音樂會上,蘇小明壓軸出場,但還是新人的她曾堅決不願最後一個上。但鐵池覺得晚會的意義在於推新人,推流行音樂,所以蘇小明必須最後上。記得曾看過一篇報道說:蘇小明當時特緊張,死活不肯上台,最後是被導演一腳「踹上台」的。沒想到這一腳卻讓蘇小明火遍了大江南北,蘇小明後來有沒有特別感謝一下導演呢?

可以說1980年舉辦的新星音樂會開創了流行音樂的先河,它不僅捧紅了流行音樂的新人蘇小明,同時也成為了此後許多年流行音樂的風向標。也是在1980年,中國電影市場也出現了一部意義深遠的電影—《廬山戀》,該劇女主角張瑜和男主郭凱敏衝破世俗、大膽奔放地為中國影壇奉獻了自己的銀幕初吻,堪稱驚世駭俗之舉!

當年張瑜在郭凱敏臉上的輕輕一吻,被當時的媒體稱為「銀幕第一吻」,說這一鏡頭結束了中國30年銀幕無吻的歷史,也讓張瑜一吻成名,成為上世紀80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當然,有很多人認為《廬山戀》的中接吻鏡頭,不過是蜻蜓點水,而且之前在電影《生活的顫音》里已有過親吻的畫面,那麼,為什麼張瑜和郭凱敏的銀幕第一吻卻獲得了觀眾認可呢?接著看很哥解密:

第一,《廬山戀》中的戀愛輕鬆愉快,而《生活的顫音》展現的卻是壓抑的情感,因為基調沉悶,所以並沒有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廬山戀》堪稱戀愛教學片,當時很多觀眾說通過這部電影學會了浪漫。而電影《生活的顫音》也試圖製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卻把採到的野花獻給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這顯然並不是戀愛。

第三,《廬山戀》是吻的示範。吻,需要情感和氛圍的鋪墊才會有甜蜜,這部電影可以說在尺度的拿捏上做到了恰到好處。而在《生活的顫音》中,親吻還沒有結束,就有人破門而進,非常尷尬。這樣的吻,更像是偷情,自然就不招人待見。

因為這三點,《廬山戀》博得了觀眾的青睞,他們喜歡這一吻,也就樂意把更高的榮譽給這部電影,所以張瑜和郭凱敏的親吻也因此被定義為中國銀幕第一吻了。張瑜一夜成名後,又連續主演了《巴山夜雨》、《知音》、《小街》,因為表現出色,她也和劉曉慶、陳沖、斯琴高娃、潘虹被媒體和觀眾並稱為「銀幕五朵金花」。

回顧過往,張瑜這樣說:「我是幸運的,因為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的確,蘇小明的走紅,張瑜的成名,都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所以很哥撰寫的娛樂演義,咱就從1980年成名的明星蘇小明和張瑜說開去吧

娛樂演義,每天精彩繼續,盡請關注很哥解密的更新,今天就到這裡,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