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腸道息肉都會發生癌變!

2019-05-09   咚咚健康

男人四十出頭的年紀,是俗稱的「一枝花」,也是家裡的頂樑柱,是各種疾病好發的年齡,也是身體最不能跨的階段,每年的全套體檢不能少!平時沒什麼不良反應,但體檢結果卻並非一路綠燈,竟查出了腸道息肉!


「咯噔「,礙不礙事?要不要切?這離癌症還有多遠?談癌色變的今天,不是長個啥就要想到癌症,先別急!咱們慢慢說~


腸道上長的「定時炸彈」

腸道息肉是指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可以是幾個、幾十個或者更多發生。其實腸道息肉比較常見,其發生率可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男性稍多於女性。大多數患者沒有引人注意的症狀,部分患者可有便血、腹痛、腹瀉等臨床表現。

先吃一顆定心丸,

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


非腫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就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當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

非腫瘤性息肉與癌發生關係較少。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兒童型息肉。

增生性息肉

在大腸中較為常見,多出現於中年以後。絕大多數表現為在粘膜表面上呈丘狀或半圓形隆起,一般較小,直徑約0.5cm左右。病理結構為粘膜肥厚增生。臨床上可無症狀,多是在做內窺鏡檢查時偶然發現。這種息肉不會癌變,故不需處理。

炎性息肉

是大腸粘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粘膜下水腫,使正常粘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常為多發,臨床上表現為便血或粘液稀便。

兒童型息肉

顧名思義主要發生在兒童,多數在10歲以下,其中男孩多見。息肉呈球形,直徑大多數不超過1cm。大便帶血或便後滴鮮血是本病的主要表現,這種息肉也不會發生癌變。

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

管狀腺瘤

呈球形、橢球形或不規則形,表面光滑或呈分葉狀,色粉紅,質實,常有長度粗細不等的蒂附著於腸黏膜上。管狀腺瘤瘤體越大,惡變幾率越大。當腺瘤>2cm時,癌變率即顯著增高。

絨毛狀腺瘤

比較少見,但容易發生癌變。增生的上皮向粘膜突起,形成絨毛狀和乳頭狀,乳頭中央可見由纖維組織及血管構成的中心索。絨毛狀腺瘤易惡變,文獻報告高達40%的絨毛狀腺瘤有浸潤性癌灶。主要症狀是腹瀉和出血,還可出現無力、體重下降甚至電解質紊亂。

混合型腺瘤

肉眼觀察與腺瘤性 息 肉或絨毛狀腺瘤相似,可有蒂或無蒂,表面光滑或不規則,它的癌變率較管狀腺瘤更多,約為22.4%


高危人群

在腸息肉的高危人群中包括: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年齡大於50歲;長時間坐著不動的人。

建議以上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查出腸道息肉,切嗎?


在臨床工作中,一般會根據腸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無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查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查。


直徑>3cm的腺瘤,尤其是絨毛狀腺瘤應手術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經肛門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應開腹切除或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


病理檢查若腺瘤癌變穿透粘膜肌層或浸潤粘膜下層則屬於浸潤性癌,應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


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腸道疾病為主,炎症刺激消失後,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狀不明顯,無須特殊治療。



據最新的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所以,拿到體檢報告先別慌,也別置之不理。請專業人士做個詳盡解讀,並配合進行相應的診斷檢查,除兒童型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可不做特殊處理外,其他類型的還需儘早治療,免除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