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 病因與實用治療》解讀 二:引言

2019-07-27     醫學護膚叢醫生

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解讀本書的引言部分。

1

最早的痤瘡圖譜

100多年前,von Jacobi-Pringle出版了所著的皮膚病圖譜。該圖譜包含了許多皮膚疾病的蠟像模型(印模)的彩色圖片,集合了1903年前已經發現的所有皮膚病。 痤瘡蠟像模型(印模)現在存放在波蘭的Wrocław(Breslau)皮膚病學系Moulages博物館。

2

痤瘡的發生機制

導致痤瘡的三個原因分別是毛孔堵塞、皮脂分泌過多、皮脂腺毛囊中痤瘡丙酸桿菌定植。過去的40年,這三種因素被認為是主要發病機制。隨著醫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痤瘡的發病機制遠不是上述三個因素那麼簡單,詳細的發病機制將在之後的章節介紹。

3

毛囊皮脂腺與三種痤瘡

毛囊皮脂腺單位是皮膚的附屬器,它包括三部分:毛囊管、毛髮單元及皮脂腺。

毛髮和皮脂都會通過毛囊輸送到皮膚表面。

在三種類型的痤瘡中(尋常痤瘡、玫瑰痤瘡、反常性痤瘡 ),組成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三個亞單位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微粉刺是導致尋常痤瘡毛囊堵塞的第一階段。

4

粉刺、膿皰、結節、瘢痕及色沉

每一個粉刺都可能有不同的結局。

開口粉刺可能會停止增長,排出粉刺內容物,然後消失。也可能會繼續長大,可能會發生感染,發展成毛囊性膿皰。也可能朝深處發展,從而導致炎性痤瘡丘疹。附近的粉刺、丘疹、膿皰也會參與這個過程(無論是開口的還是閉口的),從而形成痤瘡結節。如果大量的結節聚合,結節間的炎症組織就會分解,從而形成炎性腫塊,稱為「聚合性痤瘡」。如果這種類型的痤瘡突然發生關節疼痛和發熱,則稱為「爆發性痤瘡」

閉口粉刺可能轉變成開口粉刺,也可能直接爆發成丘疹或膿皰。

炎症逐漸消退時,瘢痕也逐漸形成。可能是看不出來的輕微瘢痕或是隨時間逐漸消退的色沉(炎症後色素沉著)。如果在修復過程中機體發生過度增生反應,就會形成肥厚性瘢痕。

異維A 酸清除痤瘡後遺留的肥厚性瘢痕和肩部早期

瘢痕疙瘩

5

玫瑰痤瘡

玫瑰痤瘡與尋常痤瘡同屬於毛囊皮脂腺疾病,但發病原因不盡相同

玫瑰痤瘡不會出現粉刺,因皮膚背景色為玫瑰色而得名。

擴張的毛細血管產生了玫瑰色的背景

6

反常性痤瘡

本病常見於腋窩、腹股溝皺褶處、會陰、生殖器和肛周。首發表現常是單個、深紅-紫色疼痛性結節,經常被誤診為感染形成的「癤子」。皮損可能會高於皮膚表面並排出內容物;腫塊可能向一側擴大發展,並向深部發展形成竇道。

骶尾部的反常性痤瘡/化膿性汗腺炎

7

痤瘡嚴重程度的分級

在國外,三種痤瘡有各種各樣的分級標準,通過量表來評價痤瘡的嚴重程度。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分級標準及量表。

在臨床上接診時,醫生常常詢問:「你還好嗎?」「你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可以看一看嗎?」

這三個問題及其答案是最好的評分系統,並且自然而然的直接指向最重要的問題——「我該如何幫助他?」。

8

預防瘢痕

形成像這樣的瘢痕使患者和皮膚科醫生都很心痛,如果及早治療,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患者的母親不允許患者服用任何口服藥,並堅持認為食用健康的乳製品可以使病情停止發展

美國皮膚科醫師F. William Danby一生致力於痤瘡的治療與研究,於美國和加拿大行醫多年,為了使痤瘡患者最終能免於「青春的枯萎」帶來的痛苦,Danby教授結合自己數十年行醫中遇到的多個有趣和典型案例,彙集痤瘡治療領域最新的觀點和研究成果,寫作了《痤瘡:病因與實用治療》(Acne: Causes and Practical Management )一書。

我們把這本書翻譯出來,希望醫生和患者朋友都能有所收貨!

《痤瘡:病因與實用治療》

主譯:叢林 尹志強

ISBN:978-7-117-28577-3

當當網售價:152元120元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uyPRWwB8g2yegNDtz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