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虛偽?是表里不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嗎?孩子們能夠理解這種概念嗎?
一項新研究表明,孩子們似乎在小學初期就有虛偽是什麼的概念了。
研究者們發現,孩子們從七歲開始,就能夠通過一個人對於道德的論述來預測他的後續行為。
比起更小的小朋友,這些上了小學的孩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說「偷東西是不好的」,那麼這個人就不太可能去偷東西。但如果這個人真的偷東西了,那麼他就是虛偽的,應該受到更加嚴厲的懲罰。
「我們的發現表明,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在認真思考,某些人會虛假地表現自己了。」文章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學的博士生漢娜·霍克說,「這表明,在這樣一個相對來說還很早的年齡,他們已經對聲譽(reputation)有了概念。」
這項研究發表在《兒童發展》雜誌上。它對400多名4至9歲的孩子做了實驗。
「孩子們認為,那些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應該受到更加嚴厲的處罰。」心理學助理教授、資深作者亞歷克斯·肖說。他主要研究兒童時期關於聲譽、公平等概念的發展。
在第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告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譴責偷竊(「偷東西不好」),另一個在道德上持中立立場(「花椰菜不好吃」)。然後,研究人員要求他們預測,誰更可能偷東西,以及哪一種盜竊行為更應該受到嚴厲的處罰。
在另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的孩子們將譴責偷竊的人與稱讚分享的人(「分享真的非常好。」)以及拒絕偷竊的人(「我從不偷竊」)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在所有的情況下,7至9歲的參與者比年齡更小的、4至6歲的孩子,更有可能使用人們的譴責標準作為他們未來行動的預測指標。
最後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孩子們預測稱讚偷竊的人和譴責偷竊的人的未來行動。這時,無論是多大的孩子,都預測前者更有可能偷竊。這表明,年幼的孩子不太擅長使用譴責來作為預測行動的信號,但是讚揚可以。
研究人員在芝加哥科學博物館對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了採訪,他們收集了孩子們的年齡和性別信息,但並沒有發現基於性別的明顯差異。
肖希望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更多研究,以及他們是否能夠更好地預測道德上中立的行為。他還希望研究孩子們的判斷會如何隨著社會背景而改變,以及他們對那些「對自身無益的虛偽」會作何反應。
「孩子們的反應本身可能並不矛盾。」肖提出,「我們猜想,那些為自身利益而虛偽的表現才會引發孩子們的消極的評價。」
小課堂Tips
孩子的道德觀念是如何發展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以一個虛構的故事為例,詳細闡述了道德發展的各個階段。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道德困境故事——海因茨偷藥。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歐洲有個婦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本城有個藥劑師新研製的藥能治好她。配製這種藥的成本為200元,但銷售價卻要2000元。婦女的丈夫海因茨到處借錢,可最終只湊得了1000元。海因茨懇求藥劑師,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將藥便宜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帳。藥劑師不僅沒答應,還說:「我研製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
這個故事到這裡,您可以試試對孩子提出疑問:在這個情景下,海因茨應不應該趁夜晚藥房沒人的時候,偷走這種救命藥?為什麼?
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柯爾伯格將道德發展分為了3個水平、6個階段:
如何促進孩子的道德發展呢?小課堂曾分享過這樣一篇文章《道德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變得更加關心和包容》。主要方式有:
1、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
2、強調群體之間的相似性而非差異性
3、給孩子讀各種各樣的故事
4、不要只對孩子說對錯,還要說對錯的原因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道德發展。
參考:
https://www.futurity.org/hypocrisy-kids-morals-221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