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完孩子就後悔?你和「溫柔媽媽」的差距其實只有一件事!

2019-04-22     小七育兒專欄

有一天夜裡,小七老師被領居家的孩子哭聲和家長呵斥的聲音吵醒。

第二天遇到鄰居寶媽,她一臉憔悴,還憂心忡忡的。

細問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孩子半夜尿床,媽媽要給他換衣服,孩子死活不同意,於是媽媽聯合爸爸一起強行給孩子換了衣服,然後孩子就開始不停地哭鬧,不肯睡覺。

爸爸媽媽半夜醒來已經很累了,第二天還要上班,氣急之下開始罵孩子,還動手打了幾下。就這樣鬧了一夜,大人孩子都沒休息好。第二天孩子就開始感冒,發低燒。

鄰居媽媽又著急又懊悔,腫著眼睛跟我說:「都怪我昨天太沒耐心了,對著孩子又吼又叫的,結果把孩子折騰病了。唉,其實孩子尿床很正常,正在睡覺被換衣服不樂意也正常,我為什麼老是控制不住對他發脾氣呢?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很多看起來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孩子尿床、不好好吃飯、玩水弄髒衣服等,都會惹得家長大發雷霆,對著孩子發火甚至動手打孩子。可事後看著孩子委屈可憐的樣子,家長又開始心疼和懊悔。

「明知不該卻忍不住發火」,其實是父母的非理性情緒在作祟。下面小七老師就帶大家認識一下三種導致父母產生非理性情緒的思維,有利於幫助我們找到發火的根源,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為什麼家長會常常忍不住發火?

1、「必須化」思維

比如,你認為「我必須獲得成功」、「我的孩子必須聽話懂事」、「我的家庭應當是和睦的」、「生活應當是一帆風順的」、「我的老公應該體諒我」等等。

其實這些只是我們內心的「願望」,但是由於我們把它當成必須達到的目標、理所應當的事情,就會導致自己憤怒、失控,

例如,你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家,給孩子做了飯,又去做家務。這個時候看到孩子吃飯把湯撒得滿桌子都是,就忍不住責備他:「這麼大了都不會自己好好吃飯嗎,媽媽剛把桌子擦乾淨!」

然後沙發上看報紙的老公勸你:「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嘛,一會兒擦一下就好了。」

你經歷了疲憊的一天,這個時候終於爆發了:「老公不僅不幫我管孩子,不做家務,還在旁邊指手畫腳!孩子也不知道體諒媽媽辛苦,這麼不懂事!」

正是由於「必須化」的思維,讓你認為「老公應該幫我」「孩子應該體諒我」,當他們沒有達到你的預期,你就會很生氣。

2、「標籤化」思維

「標籤化」就是以一件事或者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整個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籤」。

比如因為孩子哭鬧不聽話,就認為自己不會管孩子,是個失敗的媽媽;

比如因為孩子不願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就覺得孩子性格自私;

比如因為老公在自己忙著做飯的時候沒能看好孩子,就覺得老公「笨手笨腳、什麼忙都幫不上」。

這種貼標籤的思維,讓我們放大了一些不順心的事,甚至開始否定自己和身邊的人,會讓人陷在深深無力的憤怒和沮喪中。

3、「誇張化」思維

「誇張化」的思維,就是一旦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就覺得陷入了極度無法忍受的糟糕境地,甚至到了世界末日。一個人如果沿著這種思路走下去,就會使自己進入無法控制的負面情緒里。

去年上海閔行區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新聞,是一對夫妻吵架,妻子無法忍受丈夫和婆婆,情緒失控之下帶著半歲的孩子跳樓了。

起因是妻子一時疏忽,孩子從床上掉下來了。然後丈夫就說她:「你不上班,在家連孩子都看不好。」後來兩人開始大吵,並且發生了肢體衝突。妻子受不了了,覺得自己在家帶孩子本來就很累,還要看婆婆的顏色,一時疏忽就被丈夫數落個沒完,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跟她作對。一氣之下就帶著孩子跳樓了。

本來是家庭衝突和夫妻矛盾,但是這位媽媽將其上升到「世界末日」級別,甚至覺得活不下去了。這就是「誇張化」思維帶來的情緒失控。

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認清了引起負面情緒的幾個原因,那麼我們要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這裡小七老師教大家一個ABCDE方法,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

A(aversive):觸發你不良情緒的事件;

B(belief):你遇到事件以後產生憤怒、悲傷、抑鬱等負面情緒的過程;

C(consequence):負面情緒帶來的結果,比如生氣導致腸胃疼痛;

D(dispute):反駁B中的不理性情緒;

E(effect):你採取新的思維方式以後產生的效果。

其中,D(反駁)是ABCDE療法中最關鍵的一步,你能不能擺脫負面情緒,主要就看能不能說服自己了

舉個例子,前幾天我的同事一臉疲憊地來上班,跟我抱怨說:「昨天又忍不住對兒子發火了,家裡鬧得雞飛狗跳。」

那天是晚上八點,孩子已經看了2集動畫片了,同事笑著說,好了,現在是親子閱讀時間,我們要一起看書了。她一邊關掉電視,一邊拿起書走向沙發。這個時候孩子衝上來,把書搶過來扔到了地上。

同事瞬間臉色變難看,然後就一聲怒吼:「你給我馬上把書撿回來,否則永遠不許看動畫片!」孩子嚇得大哭起來,在地上滾來滾去。孩子爸爸過來勸她,她反而更生氣了:「你平時自己不管孩子,現在還不讓我管!」然後夫妻倆就吵了起來。

好了,現在讓我們用ABCDE方法來分析一下這件事:

A(不良事件):孩子哭鬧不聽話,老公也不幫忙管束

B(負面情緒):

(1)必須化:我每天這麼辛苦得工作、照顧孩子,孩子必須聽話懂事,老公必須體諒我理解我。

(2)標籤化:孩子現在不愛看書,不就輸在起跑線了,將來有什麼出息!我連孩子讀書的習慣都培養不好,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老公就知道當和事佬,一點也不懂怎麼教育孩子,太沒用了

(3)誇張化:孩子這麼小就挑戰我家長權威,反了天了,你們都欺負我,你們全家都欺負我。真是心力交瘁,這種日子過得還有什麼意思

C(情緒帶來的影響):我感到憤怒、沮喪、又疲憊,沒心情吃飯,也睡不著,胸口還有點痛。

D(反駁自己的負面情緒)+E(修正後的思維):

(1)(D)我為了孩子辛苦付出,孩子就一定要懂事聽話、不能鬧脾氣嗎?(E)不是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有權利表達自己的不滿。

(2)(D)我發脾氣罵孩子,他就會聽話了嗎?(E)不會,孩子只會害怕、焦慮、不安。

(3)(D)孩子這次不聽話,我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媽媽嗎?(E)當然不是!孩子平時也有很乖巧懂事的時候,而且我把他照顧地又活潑又健康。只是這次我太急躁了,沒跟孩子溝通好。

(4)(D)這件事真的無法忍受嗎,我已經厭倦了這樣的家庭生活嗎?(E)當然不是!誰的家庭沒有矛盾呢。而且孩子並不是故意要惹我生氣,老公也是怕我生氣傷身體。我們還是很相愛的一家人。

我們會發現,當使用ABCDE方法去思考的時候,我們學會了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人和自己的不完美,而不再為此氣急敗壞了。

所以當下次孩子做了什麼事惹你生氣的時候,小七老師建議大家試一試這個ABCDE方法,你會發現,從一個「暴媽」變成「溫柔媽媽」,並不是一件難事!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t9b_msBmyVoG_1ZJX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