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先生》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一個「殺好人救壞人」

2020-01-08     壹早電影號

電影《妙先生》以「善惡抉擇」為核心,打造一個「殺好人救壞人」的離奇世界:金色彼岸花生長在至善之人心中,卻會激發周圍人的惡念,帶來災難。丁果為拯救世人,走上了消滅彼岸花的道路。然而,每一次拯救都意味著一個善良的人做出犧牲。

表面暗黑,內里善美

善良是什麼?在電影開始不久,一把仿若大護法聲音的旁白便給出了對「善良」二字的定義:或許是自願犧牲,也或許是被犧牲。前者是不難理解的,過去我們看到過的所有影視作品都聚焦在「自願」二字上,它能夠彰顯角色的大無畏,也能夠作為讚頌人性光輝的作為。但什麼叫做「被犧牲」呢?想要明白其中的內涵,那就不得不說《妙先生》所關聯的核心設定---彼岸花!這是一種成熟後能夠散發璀璨金色的花朵,獲得者能夠達成任何的願望,但有意思的是,這種神花只能夠生長於「純潔善良」的人身上,一旦花朵離開了人身,那此人則會就此死去。善良,彼岸花,達成願望,這一組關聯設定也就註定會引發駭人驚悚的災難——在彼岸花出現的地方都總會伴隨著生靈塗炭,人們為了自己的私慾將會毫無節制的進行爭搶乃至殺戮。也就是說,不思凡給我們勾勒了如此一個矛盾相伴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純潔善良之人不僅不可能安穩的生活,而且還會帶來社會的動盪,催生出可怕的災難。

這部電影可以稱的上是國內少有的分級電影——建議13歲以上觀眾觀看,這也可能是因為其中的一些略顯「黑暗」的場景:垂死的老父在兒子身死之後喪心病狂地「食其骨肉」,青梅竹馬的夫君因為好賭而讓妻子操起皮肉生意,「彼岸花」的荼毒之下連本該天真的孩子都變得貪得無厭而不知感恩,《妙先生》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一張張醜惡的人臉,是人類黑暗慾望的殘酷寫照。善與惡的二元論在《妙先生》的故事語境中似乎失去了傳統的意義,丁果和紅衣女都是子孓獨行的「救世者」,但他們都面臨著一個道德困境:要救這世間萬千的罪惡之人,唯一的方法卻是殺死僅存的善良之人。而丁果師徒和紅衣女能夠將這種極端的「救世」執行下去的理由,並不是堅信自己是"善",而是相信人性本可善,只是人心被「彼岸花」所侵蝕才走向了墮落——可偏偏彼岸花都寄生於極善之人的心中,於是才誕生了影片從一開始就不斷對「殺好人,救壞人」的追問。丁果一行人從分歧到和解的過程指向了一種答案:人之所以為人,不在其善或惡的本質,而在其選擇。善良本就是一種犧牲,罪惡也未必不是一種成長,但正義之士的理想鬥爭,在於創造一個「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做好人的世界"。

在《妙先生》里,就是一個的離奇世界,作者用其來和觀眾們探討善惡,但在電影里卻並未對善惡下定義,還是留給觀眾自己去判斷,自己去定義。可以說,《妙先生》整體是表現出很禪的境界,尤其是在角色的對白,讓我很受觸動:「我對你的興趣沒有興趣」「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只能選擇相信」「沒聽過就否認,你的人生可真是簡單」「改不了的事知道沒用,改得了的事知道幹嘛」「善良本來就是一種犧牲,自願犧牲,或者被人犧牲」。

這是中國電影的新篇章

總而言之,就是一部非常另類、個人風格強烈的動畫作品。無論在畫風、概念、人設、對白等方面都令人感覺很有趣,而且非常獨特。整部電影在畫風方面,看似是中國風的水彩畫,而其中採用了不少「歪筆」,形成扭曲的形態,盡顯人性中的扭曲。而無論是任何景物,任何人物等都能畫得很扭曲,但佛像可是足夠端莊威嚴的,明顯就是惡與善的對比。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雖然《妙先生》沒有理想的大團圓,沒有太多可愛有趣的設定,沒有陽光溫暖的治癒,但它的特色又是非常獨特而新鮮的。

​《妙先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動畫的一種新的可能性,一種別樣的氣質和口味。因此,我們對於《妙先生》,不如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q1flm8BxtCz63RLSC3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