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人際關係應從自我做起
對「中國式人際關係」的總結之三:先修己而後安人(下)
2.對成長目標的自主選擇
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首要的就是自己決定未來的路應該怎樣走。關於未來的道路有以下三種選擇:
- 忠義之士
「忠義之士」也就是硬漢,能夠為正義而犧牲,只要是理之所在就在所不惜。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硬漢,如果真地把握得很合理,那麼這個人會留芳萬世,否則,就是無謂的犧牲。做出這樣選擇的人,是值得別人欽佩的,但是這樣的選擇又意味著其必須經歷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各種苦難。因此,對這種人的態度是肯定但不鼓勵。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做出了這種選擇一定不能在過程中變節,否則前功盡棄,就必然會落得萬世的罵名。
- 順民
所謂「順民」,就是一貫唯唯諾諾,循規蹈矩,聽從命令,服從安排,凡事求平安,少惹事。
- 隱士
所謂「隱士」,就是凡事不聞不問,免得生氣,我行我素,自得其樂,對社會沒有貢獻。這種選擇看似簡單容易,實際上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總會有參與和有所作為的願望。
以上道路的選擇因人而異,不可強人所難。在這裡要強調的是,走一條真正中國人的路,應該將它們三者進行「三位一體」的整合:平時儘量當「順民」,但是偶爾也會做「硬漢」,必要時則全身而退成為「隱士」。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即所謂的「隨遇而安」。
(三)人際關係的目標在於「人安己安」
處理人際關係,首先做到「修己」之後,就應該追求由己及人,求得「人安」的目標。
1.人際關係的「磁場論」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能量,不同的人聚在一起由於各自能量的碰撞就產生了磁場,在這個磁場中,通過對自己頻率的調整(形成個人的價值觀)、利用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就總能夠找到與自己頻率相同的志同道合之士。因此,基於「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理,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就是使自己的價值觀發散出去形成一種磁場,然後找志同道合的人的過程。這也就是所謂的「緣分」,其中緣是機會,分則為關係。
一個人要與別人保持怎樣的關係,完全依賴於自己的價值觀。在此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應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物極必反,只能是翻臉的後果。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見安全的距離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安全的距離才能夠形成合理的緩衝。
【案例】
〔心靈管理與念力〕
時至今日,人類已經到了可以改變一切環境的時候,這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環境中,整個宇宙成為一個碩大無比的信息場,只要能夠掌握到宇宙信息場的變化,自然可以達到「心想事成」的境界。目前,全世界都在發展一種稱之為「心靈管理」的新方式,即通過對對方的心靈控制,達到交流、溝通以及解決糾紛的目的。
從心靈管理的角度來分析,世界上應該存在一種所謂「念力」的力量,儘管目前科學還很難對其進行分析,但可以預計其威力比原子彈還強大得多。「念力」就是意志力,當一個人意志很堅強的時候,是可以克服很多困難的,這就意味著當意志很集中的時候,是能夠產生很大的能量的。但是僅僅一個人的念力是很有限的,所以人們追求的目標是要形成集體的念力。換言之,即「共識」,一旦形成了共同的認識,其力道就會很強。
2.「和」的品質
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同心協力」,就是將自己周圍的人的力量都彙集起來,產生「和」的品質,從而達到「萬事成」的效果。從「和」當中所發出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同心」,與周圍的人相處得都像一家人一樣,自然能夠「家和萬事興」。
「和」是中國人的「整體」概念,就「量」的方面來看,把「部分」加起來,就成為整體;而從「質」的方面來考察,便可以發現「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前面的內容中已經提到了有關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個別差異」。所謂「差異」就是「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能夠把「不同」的心和力結合在一起,產生「和」的力量。